惡名昭彰入侵種 沙氏變色蜥在台灣
記者 陳璽安/報導
除了綠水龍跟綠鬣蜥,在台灣橫行的外來種爬蟲類還有世界級惡名昭彰的入侵種「沙氏變色蜥」!
體型小危害大 不容小覷的沙氏變色蜥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和巴哈馬群島,體色為褐色或灰色,會隨環境與行為變色成黑色或灰白色,特徵是無論雌雄皆有的喉囊,喉囊為黃色或橘紅色。雖然沙氏變色蜥屬於中小型變色蜥,吻肛(體長)約4.8至6.4公分,體重約4克至8克,比起綠水龍或綠鬣蜥,算是十分迷你,但牠跳躍與移動能力佳,也具有較佳的行為調溫能力,擴散力不容小覷。
此外,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楊懿如指出,沙氏變色蜥的棘手之處在於繁殖力很強,在春夏季幾乎每週都可產卵,產卵處隱然,一次產卵一至兩顆,一週後孵化,短時間內就能將一地的沙氏變色蜥密度提高。
儘管沙氏變色蜥體型不大,天敵包括比牠們大型的蜥蜴、蛇與鳥類,但牠們會與原生物種競爭資源,通常競爭結果都是原生物種敗退,此外,沙氏變色蜥也常夾帶疾病或寄生重給原生物種,加上牠們食性廣泛,舉凡蝸牛、蛞蝓、蜘蛛、螞蟻等無脊椎動物,或是體型較小的青蛙或小型蜥蝪等兩棲爬蟲類,都可能成為牠的盤中飧,如果沙氏變色蜥族群太過龐大,對當地的農業生態或森林環境都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擅長「搭便車」 名列百大入侵種
追究起沙氏變色蜥的「入侵史」,牠在兩百年前就已入侵美國了,可說是資深入侵專家,常隨著貨物「偷渡」到各地,在台灣最早的野外記錄則是2000年9月,由南非籍研究生Gerrut Noval在嘉義水上鄉採集到二公一母。目前除了嘉義地區,花蓮與新竹分別在2006年與2014年發現沙氏變色蜥族群。
真理大學生態觀光經營學系講師莊孟憲指出,沙氏變色蜥的族群通常很集中,不太會遷徙,通常是花木移植時將牠們從原棲地帶到另一地,苗圃業者還開玩笑說沙氏變色蜥會坐車,懂得跳到車上的苗木上搭車,也因此沙氏變色蜥的族群擴散常是「跳躍式」的,意即從甲地跳到乙地,而兩個棲地中間可能完全沒有沙氏變色蜥活動。
監測、移除與宣導 讓牠「留在原/園地」
針對沙氏變色蜥,台灣各地目前的主要應對措施是「監測」,包括監測棲地分布、族群是否擴大、當地的原生物種生態等等,監測時若發現沙氏變色蜥,將予以移除,例如嘉義地區由林務局委託真理大學莊孟憲進行長期的族群研究,並成立臉書社團「群策群力防沙蜥」供民眾通報,地方政府也以賞金鼓勵民眾捕捉沙氏變色蜥;新竹市政府則是委托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培訓志工觀察、捕捉與記錄沙氏變色蜥,同時記錄台灣原生種斯文豪氏攀蜥的觀察數量;花蓮地區則是委託楊懿如進行監測與移除,並舉辦志工培訓,成立監策網供民眾通報。
監測的重要性在於長期的防堵,莊孟憲表示,光靠「移除」的方式對付沙氏變色蜥,每年至少要移除30%以上的數量才能發揮作用,根據2015年的研究,嘉義約有258萬隻沙氏變色蜥,也就是要移除至少77萬隻才有效,以現在投注的資源與人力來說,要徹底移除有一定難度,因此,莊孟憲建議,地方獎勵民眾的同時,也應要求民眾記錄捕捉的時間與地點等資訊,對監測研究才有幫助。
莊孟憲同時指出,相關單位目前的應對策略是避免族群擴大,打出「留在原/園地」的口號,向民眾宣導注意沙氏變色蜥,請民眾協助通報移除與監測。所謂「留在原/園地」,「原地」是指讓沙氏變色蜥留在現有的棲地,「園地」是指對苗圃業者宣導,進行景觀工程時要避免沙氏變色蜥「搭便車」。
提高生態多樣性 用大自然防堵
除了移除與監測,要防堵沙氏變色蜥族群擴張,生態保育的工作也不能少。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資訊,宜蘭大學毛俊傑教授研究發現,未被沙氏變色蜥入侵的環境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反之易被入侵的環境則生物多樣性較低,而且入侵蜥蜴的數量,明顯隨著環境中爬行類動物的多樣性狀況而降低,研究也發現,台灣原生的長尾南蜥、黑頭蛇、紅斑蛇及白梅花蛇等蛇類皆會以沙氏變色蜥為食。
因此,毛俊傑認為,提高當地爬行類動物的多樣性,能阻止沙氏變色蜥的擴散與入侵,並建議加強低海拔農地造林與社區林業,為這些爬行類動物提供更多的棲息環境,進一步圍堵沙氏變色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