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鬣蜥源源不絕 南台灣災情慘重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日前彰化地區傳出綠鬣蜥在二林溪大量繁殖,當地居民與鄰近的芳苑工業區廠商擔心造成土堤潰堤,引起恐慌。但你知道嗎?不僅彰化地區,南台灣的溪河幾乎都被綠鬣溪佔領了,包括彰化、嘉義、台南與高雄等地,都有大量綠鬣蜥出沒。學者指出,野外的綠鬣蜥來自民眾棄養,北部也有淪陷的可能。
飼主棄養造成綠鬣蜥災情
追究綠鬣蜥災情的根源,彰化縣農業處指出,民眾棄養是主因。綠鬣蜥又名美洲鬣蜥,是原產於南美洲的兩棲類動物,剛出生時以小昆蟲為食,幾週大後便以綠葉、蔬果等各式植物為食,對爬蟲類愛好者而言,養育綠鬣蜥有其趣味與挑戰,然而綠鬣蜥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體型則可長到一公尺以上,許多民眾飼養前未妥善評估自身條件,最後不負責任地棄養,使得缺乏天敵的綠鬣蜥越生越多,一發不可收拾。
綠鬣蜥大量繁殖,唯一慶幸的是綠鬣蜥不挑食,不會對單一物種造成危害。嘉義縣農業處表示,綠鬣蜥不吃小動物也不太會攻擊人,但由於他們以植物為食,會吃農作物,因此還是得捕捉,避免綠鬣蜥族群擴大。至於日前彰化地區傳出的綠鬣蜥災情,則是因為綠鬣蜥是在河堤邊挖洞而居,當地居民與鄰近的芳苑工業區廠商擔心造成土堤潰堤,對此,彰化縣水資處表示,縣府本來就已規劃以水泥護岸,只是經費有限,無法立即施工,目前還在商議可行方案。
學者:須有效補捉 地方:盼飼主自律
目前並未有杜絕綠鬣蜥的有效方式,各地方政府皆是以「捕捉」來控制綠鬣蜥的數量。台南農業局表示,秋冬是綠鬣蜥求偶交配的季節,因此市府團隊會在每年中秋前後展開捕捉行動,嘉義地區則是每年舉辦懸賞活動,以賞金鼓勵民眾協助捕捉,而高雄地區除了捕捉,也委託屏科大進行長期研究計畫,試圖為綠鬣蜥災情找出解決之道。屏科大野保所陳添喜教授指出,要有效控制綠鬣蜥數量,就要有效地補捉,台灣冬天溫差大,綠鬣蜥幼體存活率低,民眾為了換取獎金,挑小隻、好抓的抓,根本沒用,成體一次可產20顆至70顆卵,要抓就應該在三到五月的產卵季,挑成體來抓,才能真的有效控制。
陳添喜更指出,一旦北部地區也有民眾棄養,北台灣也有淪陷的可能。地方政府用盡方法,試圖控制綠鬣蜥災情擴大,但追根究柢還是要請民眾不要任意棄養,彰化縣農業處表示,捕捉綠鬣蜥僅是治標不治本,盼飼主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