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藍箭毒蛙變態完成上岸 保育新里程

特約記者 劉凱/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第一隻鈷藍箭毒小蛙上岸囉!剛上岸的小蛙和成蛙相比十分迷你,而牠們與生俱來的美麗漸層藍色,則是非常吸引目光。

剛上岸的鈷藍箭毒小蛙對比成蛙體型,顯得相當迷你。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日前才剛報導動物園記錄到珍貴的鈷藍箭毒蛙搭背求偶畫面,而配對中的個體也陸續產下愛的結晶。經過91天後,鈷藍箭毒蛙的蝌蚪不負眾望,終於出現首隻變態完成的小蛙,只見小蛙體型雖小,但已經可見與生俱來的藍色體色。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說:「我們在箭毒蛙的保育繁殖上達成新的里程碑。」

第一隻鈷藍箭毒小蛙上岸囉! 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眼看2014年底從日本圓山動物園來臺的三種箭毒蛙(金色、黃帶、迷彩)都紛紛成功繁殖,保育員對園內的鈷藍箭毒蛙也抱持著很高的期待。上回驚喜見證鈷藍箭毒蛙求偶搭背、產卵的關鍵時刻,其他配對中的鈷藍箭毒蛙也陸續產下愛的結晶。

鈷藍箭毒蛙蝌蚪其實是黑的。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經過91天漫長的等待,終於又捎來好消息:首隻鈷藍箭毒蛙蝌蚪變態完成,上岸囉!體型約1.5公分的小蛙對比成蛙約4-5公分的體型顯得相當迷你,但身上漂亮的藍色色澤已經清晰可見。

鈷藍箭毒小蛙體型約1.5公分,但身上漂亮的藍色色澤已經清晰可見。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保育員表示,這隻鈷藍箭毒小蛙不僅是園內第一隻上岸的鈷藍箭毒小蛙;更是今年第100隻上岸的箭毒蛙,另外,鈷藍箭毒蛙則是園內眾所注目、最後上岸的箭毒蛙品種,這隻鈷藍箭毒小蛙竟然無意間締造了許多新的里程碑。

鈷藍箭毒蛙蝌蚪進入變態的最後階段。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箭毒小蛙在經過約60-90天不等的成長轉變過程上岸後,首先迎來的新考驗便是「吃。」因為小蛙個頭小,保育員為成蛙準備的食物-果蠅對牠們來說過於巨大,容易導致小蛙吃不飽而夭折。因此從去年開始,保育員便自行繁殖土壤中時常發現的跳蟲,跳蟲體型約1.5-2.5厘米,對剛上岸的小蛙來說,一口塞剛剛好!大幅提升箭毒蛙小蛙的存活率。

箭毒小蛙的食材-「跳蟲」。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小蛙的生存率提高,但苦了負責照護的保育員,因為現在除了要照顧擺了滿桌子、有如一片海洋的箭毒蛙「蝌蚪海」,為了讓小蛙們吃的好,更要努力照養「跳蟲」以維持箭毒小蛙們的糧食供應,真的是好辛苦啊!保育員期望鈷藍箭毒蛙的蝌蚪紛紛完成變態,未來遊客在兩棲爬蟲館除了能觀察成蛙,也有機會一睹鈷藍箭毒小蛙的可愛魅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