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食野鳥 台灣與澳洲大不同

記者高維奇/報導

一樣餵食野鳥,在台灣與澳洲卻有截然不同的經驗,台灣的野鴿幾乎可以在人的手掌搶飼料,或者埋頭猛吃飼料毫無戒心;在澳洲某景點被餵食的鸚鵡對人及環境仍保持警戒心,一有風吹草動天敵來襲,則群起而飛逃離現場。

遊客伸出裝滿飼料的盤子引誘從鸚鵡,卻躊躇不前,遲遲不肯走向遊客。高維奇/攝

澳洲鸚鵡種類繁多,在墨爾本一處森林遊樂區開放遊客餵養白鸚鵡,管理單位劃設餵養區,面積只有十幾坪,嚴禁在別處餵養,也不能自備飼料,只能餵管理單位提供的五穀雜糧。

當遊客伸出盛飼料的盤子時,停駐在樹上的白鸚鵡並不會蜂擁而上,而是單隻左顧右盼地走到盤子,與餵食鴿子群起爭食的盛況截然不同。而距離餵食區不到50公尺處,有一群白鸚鵡在林間草皮上覓食,也有在樹上剝啃乾枯的樹皮,吵叫聲不絕於耳,偶爾也會吵架,就是不去吃遊客餵養的食物,讓台灣的遊客感到很奇怪。

好不容易解除戒備走到盤子旁邊,仍左顧右盼沒有馬上食用。高維奇/攝

就在一瞬間,被餵養及在林間草皮覓食的鸚鵡群起而飛,遊客根本沒聽到什麼聲音。當地人士說,那是鸚鵡接收到有猛禽趨近的訊息而趕緊逃命,也可能一去不復返,飛到別處覓食了。

距離餵養區50公尺的森林,一群白鸚鵡在草皮覓食,並不前往吃遊客餵食的飼料。高維奇/攝

餵食是親近動物的樂趣之一,例如餵養鴿子、野鳥,公共水域的魚龜,或是山區的獮猴,台灣多數休閒農場都設置可愛動物區讓遊客餵養,自己養犬貓水族,愛媽餵養流浪動物等,都是滿足人類餵養動物的樂趣之一。

鴿子是人類餵養最普遍的鳥類,在全民普遍愛動物的印度社會,在人行道或安全島就有人在賣雜糧讓人餵養鴿子,台灣因禽流感來襲,在公共場所餵養野鴿暫時停止,防疫單位也豎立警示標牌禁止餵養,依過往的經驗,風聲鶴唳過後還是一番「榮景」。

在印度市新德里市區道路小小的安全島仍有人在餵養野鴿子。高維奇/攝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野鴿群被過度餵食,警覺性低,雖然常被埋伏的貓捕獲,也一再回到有人餵養的地區等食物,因為已強烈依賴人類餵食,也因鴿子容易融入人類生活領域覓得食物,屋簷牆角都可以築巢繁衍,故族群強大,不因對天敵的警戒心較弱而失去優勢。台灣被過度餵養的野鴿子幾乎沒有警戒心,爬到餵養者手掌心搶食,也常被埋伏的野貓伏擊捕獲。高維奇/攝

而野生鸚鵡得隨時提高警覺面對人類餵養的誘惑,戰戰兢兢不敢大意,一有天敵訊息則迅速逃命,由於可覓食的環境寬廣,不會留戀餵食區,以免遭猛禽伏擊。各種鳥類經千萬年,演化出不同競爭優勢,和平鴿親人,鸚鵡警戒心強,咬人毫不嘴軟,也帶給人類截然不同的餵養場景。。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