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收容所 人與動物都要生活品質!
《收容所的模樣》系列二
第三屆「挺挺動物生活節」以「喜歡的意義」為主題,自今(2017)年7月起跑,以攝影展、系列論壇、講座、影展等方式探討動物園及同伴動物福利。
其中,7月23日的講座為同伴動物主題,由台中市動保處(動物之家)及旅居瑞士的攝影師、犬行為訓練師Mojito,聯手帶來國內外同伴動物收容所現況,向大眾分享收容所的改變,最後由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吳宗憲及《十二夜》導演Raye加入對談,四位講者分別以微觀、宏觀角度,探討收容所的模樣,此篇為系列第二篇。
特約記者 李娉婷/報導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不過如果這座山太過高聳,我們還能取得經驗之石嗎?2013年一篇「參訪瑞士巴塞爾收容所」,令許多人對這個遙遠國度的動物收容所感到嚮往,卻也有不少人悲觀地認為:那是台灣不可能實現的理想。
沒有流浪狗的瑞士經驗,對於流浪動物問題嚴重的台灣能有什麼幫助?這次,文章作者Mojito帶來即將在今年底/明年初啟用的瑞士巴塞爾收容所2.0版,從收容所制度、建築設計到民情,全方位的分享新巴塞爾收容所,並從訓練師的角度,談談台灣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保護動物的「尊嚴」和「福利」
Mojito說明,巴塞爾收容所之所以需要重建,是因為瑞士在2005及2008年通過了新的動物保護法案,法律要求提供給動物的籠舍大小、活動空間都改變了,使用長達40年的舊收容所已經不符新法規定,因此規劃重建,而目前的臨時收容所是暫租工業區的倉庫使用,雖然是「臨時收容所」,但一切設備都符合瑞士新動保法規範,在許多台灣人眼中,堪比五星級寵物旅館。(詳見Mojito參訪瑞士巴塞爾收容所之紀錄)
而瑞士新版動保法的宗旨,其實並不複雜,除了動物福利外,保護動物的「尊嚴」同樣重要,瑞士人相當重視「生命的品質」,也因此直到現在,瑞士的動保法仍不反對安樂死,是與台灣最明顯的差異。[1]
收容所民營,最大的收入來源是遺產
瑞士多數的收容所為民營,不靠政府補助,巴塞爾收容所也不例外,Mojito表示,巴塞爾收容所靠著許多方法自闢財源,包含犬貓訓練課程、寵物美容、寵物復健、寵物寄宿等,也因為有這些服務,收容所自己的犬貓也能隨時看起來保持良好狀態、工作人員也對動物行為非常了解。甚至,參觀收容所也是收費服務!也因為有這些服務,巴塞爾收容所還有類似於台灣「建教合作」之制度,收容所竟然可以成為學生建教合作的對象,是否也令你感到驚奇?
雖然巴塞爾收容所有許多自闢財源的方法,不過,他們最大的收入來源其實是「遺產」,這在普遍認為財產應該留給子孫的台灣社會,也是較少見的狀況。
有些人會問,既然瑞士沒有流浪狗[2],那麼收容所的狗哪裡來?和「遺產」也有那麼些關聯——Mojito說,雖然瑞士也會發生棄養及虐待動物等案件,但收容所中的犬隻,多是來自獨居老人過世。
先做,才能讓人看見
儘管有營業項目及遺產捐款維持日常運作,但其實巴塞爾收容所的存款不足以支付建造新收容所,但他們的思考方式是「蓋了,才能讓人看見;做了,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因此新巴塞爾收容所是邊蓋邊募款,且完全不拿政府經費補助。不過,當地銀行提供了巴塞爾收容所相當大的幫助,借了一筆利率非常低的款項讓他們去執行工程,「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利率」Mojito說道。
用溝通搞定難搞的瑞士人
在台灣,每當要新建收容所時,總是會遇到許多阻礙,幾乎可說是走到哪就被趕到哪,但在瑞士要建新收容所,其實沒有比較容易——在一個為了生活品質,公寓晚間十點後不能沖馬桶的國家,要建造收容所當然會被質疑,儘管新巴塞爾收容所是在原地改建,但居民仍會有意見,首當其衝的,就是噪音及衛生問題。
對於難搞的自家人,巴塞爾收容所使用的方式很簡單,就是不斷地溝通。Mojito說明,巴塞爾收容所花了三年時間和當居民溝通,不斷地帶民眾去參觀臨時收容所、邀請民眾參加活動、請媒體幫忙曝光、邀請政治家參觀收容所等,當然,還要給民眾看舊收容所與將來要新建的收容所差異,新舊對比明顯,民眾會有「我們當然要支持新的收容所!」的想法,但對自身的權益也有所要求,最後雙方達成共識,新巴塞爾收容所的犬舍貓舍移居地下室,籌備三年後,新收容所開始興建時已經沒有反對的聲音了。
Mojito-職業是走狗的小女子」專頁" src="/sites/default/files/imce/user/user9749/18766781_1538975709454324_3496469721354315761_o.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solid;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你能想像嗎?新巴塞爾收容所甚至直接與住宅區比鄰而居!但所方用了三年的時間,搞定了難搞的瑞士人。也因為希望能讓彼此都滿意,又要讓所有設施都符合動物需求,最後新巴塞爾收容所延宕至今年末明年初才能完工,比當初設定的目標晚了兩年,但卻能達到皆大歡喜的局面。
給牠們/他們更好的生活
新收容所即將落成,那巴塞爾收容所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是什麼?Mojito說,巴塞爾收容所目前的營業項目佔收入的30%,而所長希望明年數字能提到50%,用所長的原話就是「我的員工都那麼棒,他們那麼愛動物,我要想辦法去養活他們,幫他們調薪水!」沒有悲情,訴諸專業的收容所,加上以營利組織的方式在經營非營利組織,是巴塞爾收容所成功的原因。
此外,巴塞爾收容所也繼續堅持不拿政府補助,因為這樣才不會拿人手軟、才能有自己的聲音。
至於瑞士為什麼沒有流浪狗?巴塞爾收容所的所長表示,在100多年前,瑞士是有些流浪狗的,但當時的人們覺得牠們在外流浪很可憐,因此要把他們抓起來、送到收容所,好給牠們更好的生活。
「但在台灣,我們的民眾是覺得流浪狗好髒、造成困擾,所以要把牠們抓起來送到收容所,眼不見為淨,但收容所應該要融入社會」Mojito說,根本理念上的不同,造成了流浪狗後續不同的命運,我們現在常說要做生命教育,卻把收容所丟到很遙遠的地方,但在巴塞爾,收容所是一個週末沒事做,家長會帶小孩去參觀的地方。
我們救不了每隻狗
Mojito表示,沒有流浪狗的國家,不代表就沒有參考的價值,瑞士收容所的品質來自民眾的教育與工作人員的訓練,但台灣的現況卻缺少的這兩大塊,當民眾參觀收容所,看到一隻狗說好可愛時,會有志工或工作人員在旁邊說:好啦就是這隻了!但卻無法顧及動物是不是真的適合民眾,也因為這樣,動物可能遭到遺棄,或是沒有受到好的管領,導致流浪動物不斷產生的惡性循環。
「事實就是我們救不了每隻狗」但這樣的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並接受呢?
要解決問題,除了不能只顧搶救眼前的每一隻狗外,Mojito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建立起良好的訓練制度,收容所的工作人員懂的動物行為,能夠好好的為動物選擇適合牠們的人、教育民眾,就能在前端阻止流浪動物產生,而這樣的工作人員又可以帶領志工、志工再帶更多的志工,撒下教育的種子,等待開花結果。
[1] 台灣2015年通過新版《動物保護法》,刪除動物可在收容超過12天後人道處理之條款,但仍可因疾病、公共衛生等原因對動物實施安樂死,因此新法宗旨應為「零撲殺」而非「零安樂死」,但受到民情影響,部分縣市仍是以執行「零安樂死」為目標,不論動物之健康狀況,不進行任何人道處理。
[2] 瑞士仍有流浪貓,且有執行貓T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