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收容所2.0 從小地方看見希望

《收容所的模樣》系列一

第三屆「挺挺動物生活節」以「喜歡的意義」為主題,自今(2017)年7月起跑,以攝影展、系列論壇、講座、影展等方式探討動物園及同伴動物福利。

其中,7月23日的講座為同伴動物主題,由台中市動保處(動物之家)及旅居瑞士的攝影師、犬行為訓練師Mojito,聯手帶來國內外同伴動物收容所現況,向大眾分享收容所的改變,最後由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吳宗憲及《十二夜》導演Raye加入對談,四位講者分別以微觀、宏觀角度,探討收容所的模樣,此篇為系列第一篇。

特約記者 李娉婷/報導

對於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流浪動物收容所是令人反感的場域,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不論是愛犬貓、或是不愛犬貓的人,都不太喜歡這裡,在人們的印象中,這裡是流浪動物的「監獄」、這裡關了許多他們不想見到的動物,又吵又髒又臭。但這樣的「嫌惡設施」,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在此工作?

從為動物著想出發,走出黑歷史

台中市動物之家在農委會2016年的收容管制業務評鑑中,獲得最佳的「特優」評價;不只官方評鑑,在民間團體眼中,台中市同樣表現亮眼,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2016全台公立收容所調查報告」中,台中市也被評比為全國最佳,動物福利狀況相對優於其他收容所。

台中市動物之家在動物保護中央主管機關及民間團體的評比中都獲得正面評價。  台中市動保處/提供

不過,這次台中市動保處要帶給大眾的,並非成就的展示,而是他們曾經的黑歷史。投入動物保護工作近十年的台中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組長洪惠雅說,台中市動物之家也曾經有過髒、臭的時候,當時動保單位能獲得的資源有限,錢很少、人很少,收容動物無法獲得好的照料,但工作人員們開始一點一滴地做些小改變,陰霾竟也在不知不覺中散去。

洪惠雅展示出六年前台中市動物之家「不好的」照片,其實,從一般大眾的角度來看,並不覺得有特別差,但她說,這些硬體設備的規劃,都沒有站在動物的角度思考、為動物考量。比如沿著走道展示的犬舍,讓流浪動物完全地暴露在參觀民眾的視線下,對於參觀者來說,能夠清楚的看見每一隻,當然比較方便挑選,但對狗來說,這樣的開放空間其實相當緊迫。

過去台中市南屯動物之家犬舍完全開放的環境,缺乏給狗的躲藏空間。  台中市動保處/提供

在與送養壓力的拉扯下,他們最終仍決定把犬舍的門加高,擋住狗與人的「第一眼接觸」,洪惠雅說,雖然收容所的狗應該被看見,但太多的干擾,會讓牠們有壓力,因此他們決定改變。

南屯動物之家犬舍修整後把開放空間的下半部完全遮蔽,讓狗不會一直看到陌生人走動及不斷被觀賞。   台中市動保處/提供

諸如此類的小細節,還有貓屋的跳台、運動場中的狗用小涼亭,都是台中市動物之家的工作人員在有限經費下,親手拼裝製作而成,貓需要更多的垂直活動空間、狗的運動場上不可以毫無遮蔽等,都是站在動物的角度思考,也因此,工作人員們練就了十八般武藝,水電、木工、刷油漆等技能,什麼都會。

過去台中市動物之家的貓舍雖然整潔但空曠,貓沒有垂直活動空間,如今充滿了工作人員以小成本製作的「貓跳台」。   台中市動保處/提供

只要做到不棄養,就是幫大忙

除了從細微處改變原有的空間,台中市動物之家的后里園區,更是直接「打掉重練」,改建計畫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從建築設計開始就改變思維,民眾進入園區後,會先經過宣導教室、展廳等地,最後才是犬舍與貓舍。

「很多人會質疑,蓋收容所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放這些要幹嘛?但為什麼收容所一定要用來關狗貓?」洪惠雅說,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將來沒有流浪動物,那更需要這些有教育功能的設施,而非把所有空間都拿來收容,而新園區的設計理念,就是希望民眾能夠「先了解」流浪動物,再與牠們接觸,而不是衝動之下隨意決定要飼養一隻動物。

台中市動物之家后里園區的外觀設計圖,由於園區首重教育功能,因此民眾無法一進入就看到動物。  台中市動保處/提供

有些地方的收容所,可能希望動物送的越多越好,但洪惠雅說,現在有許多民眾認養了之後又退養,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嚴重,就算動物來源不同,太輕易地能取得、又太輕易地能被丟掉的問題,卻是一樣的,「不管是購買或領養,動物不論是怎麼來的,只要做到不棄養,就已經幫社會解決很多問題了」

而這樣的想法,從台中市動保處近來主力的宣傳口號「認養不棄養」、「教養不棄養」中可見一斑,不再只是情感訴求的「以領養代替購買」,飼主責任的重要性,更勝於動物的來源。

寓教於樂,寓工於樂

最後,洪惠雅說,工作人員的心態調適也是改變收容所很重要的一環,「大家都覺得在收容所工作好像很悲情、好像很可憐,如果我們也這樣想,就真的會很可憐」,台中市動保處的工作人員投入創意、投入熱情,連枯燥乏味的教育宣導工作,都會特別花心思設計遊戲,把動物保護的觀念融入其中與民眾互動,讓民眾體驗到這個單位「好像真的不一樣了」。

洪惠雅說,管理收容所、做流浪動物教育宣導,許多的改變是「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很不一樣」,能讓民眾更投入,工作人員也能在其中得到回饋。  台中市動保處/提供

不只要讓收容動物及民眾有不一樣的感受,就連工作人員自己也要抱持著「悲憤Out希望In」的心態,是台中市動保處能在2016年突然被看見的原因,起步的時候很難,但一點一滴的累積,總會迎來改變。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