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蛙鳴交響樂 是蟾蜍還是青蛙?!
記者高維奇/報導
每當大雨停歇的夜晚,在水池、水圳、積水農田都能聽到「蛙鳴」,其實,原本在平原濕地大量繁衍的虎皮蛙已大幅減少,鳴叫聲海中多數是「蟾蜍在叫」。
野生虎皮蛙數量大幅減少為時已久,很多人也從沒在野外或菜市場看過虎皮蛙,除了鳴叫聲難以分辨,有人誤將蟾蜍看成青蛙,也有人將蝌蚪撈回飼養,想觀察青蛙由幼體變成體的過程,養大後經內行人指認,才知道自己養的是蟾蜍。
多數認知的青蛙,就是過去平地水田、沼澤濕地常見的虎皮蛙,俗稱田雞或水雞,因肉質細緻Q彈,自古就被人類捕捉食用,曾住鄉下的4、5年級生,不乏釣青蛙的經驗,以釣線綁一尾蚯蚓,手持釣竿在稻田上下晃動吸引注意,青蛙猛咬蚯蚓不鬆口,就這樣被釣走了;另一種釣法是以短釣竿插在田岸,青蛙食用釣鉤上的蚯蚓而難以脫身,這種釣法常引來蛇吞食青蛙而被鉤住,讓收竿者嚇一大跳。
農田大量使用農藥,環境用藥也普遍,青蛙棲地被嚴重破壞,近30年來,平原的農田、沼澤濕地已很難看到虎皮蛙,目前菜市場販賣的絕大多數是人工飼養,買回家的不管是虎皮蛙或牛蛙,均被宰殺不成蛙形,難怪有人把蟾蜍看成青蛙。
蟾蜍耳後有毒腺,分泌毒性分泌物,古人將蠍、蛇、蜈蚣、蟾蜍、蜘蛛並列「五毒」,蟾蜍靠著一身劇毒嚇退不少敵人,除藥用所需外,人類捕食蟾蜍並不多,倒是食後用中毒的案例國內外均有所聞,新聞指出南韓一名男子因為嘴饞,日前到郊外捕捉牛蛙,但他誤抓到有毒的蟾蜍,吃下肚後中毒身亡;也有人是嗜吃蟾蜍而中毒。
同樣是兩生動物,虎皮蛙需要在較潮濕的環境棲息,易受水田濕地減少、水質汙染而減少數量,而蟾蜍可以在較乾燥的陸地生活,對環境的適應力強,主要棲身於闊葉林、河邊草叢及農林地,也會出沒在人類活動的地區,有時候在庭院也可以看到。青蛙很容易被蛇捕食,而多數蛇類一般不會選擇捕食蟾蜍,因此現在看到蟾蜍的機會遠比虎皮蛙多。
蟾蜍產卵時與青蛙一樣,必須找一個合適的水塘,當雄性找到合適的水體後就開始鳴叫,雌性被其鳴叫聲吸引,因此下雨後在水池邊的道路不難看到蟾蜍,其皮膚粗糙有許多小疙瘩,實在談不上雅觀,甚至有點可怕,難怪被稱為「癩蝦蟆」,其實與青蛙都是捕蟲高手,對農林業都有益。
不少人對蝌蚪如何變成青蛙的過程很感興趣,要如何分辨蟾蜍和青蛙的蝌蚪?一名高中生物老師說,兩者有明顯的特徵,只要上網查看圖片資料,應不難分辨。以目前虎皮蛙大幅減少的生態環境來看,所撈到的蝌蚪大多數是蟾蜍。生物老師說,養到蟾蜍也不必驚慌,放回原棲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