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撿拾蝸牛餵雞鴨 事後一定要洗手
連日來陰雨綿綿,土壤濕潤,大量蝸牛紛紛往乾燥處爬,有的被農民撿拾丟棄,有的被車子輾斃,也有業餘養雞鴨民眾撿拾蝸牛打破後餵養,鴨子整個囫圇吞,雞一開始有點躊躇,知味後即上演搶食大戰。
台灣在1933年由東南亞引進推廣飼養供人類食用,人工飼養的蝸牛逃竄繁衍迄今,藉著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的優勢,族群不斷壯大,田間的農作物也成為牠們的食物,是農民心目中的「害蟲」。蝸牛大都在清晨露水未乾時覓食,太陽露臉即退縮,又俗稱露螺。
早年農民在下雨後撿拾蝸牛,一次甚至可撿兩三桶,打破切取腹足用柴火灰燼、明礬洗掉黏液炒來食用,剩餘腸胃則養雞鴨,不喜歡吃蝸牛肉者,則全部打破餵雞鴨,或者將蝸牛煮熟,取出螺肉餵豬,現在以蝸牛餵食家禽或豬已不多,但野生鴨仍會捕食蝸牛。海產店、夜市還有人賣九層塔炒蝸牛肉。
最近業餘養雞鴨風氣興起,兼具休閒娛樂與確保食用肉品安全,臉書一個「自食其雞」的社團參加者眾,討論養雞鴨鵝的心得經驗,許多「雞友」強調採傳統放養方式,盡量以天然食物當飼料,因此古早於雨後撿拾蝸牛餵雞鴨的場景也就重演,有網友回應雞鴨吃蝸牛,補充營養的效果非常好,也有網友回應提醒蝸牛體肉常有寄生蟲,撿拾或餵雞鴨後一定要洗手。
動保處獸醫師表示,民眾用來餵雞鴨的蝸牛,真正的名稱是非洲大蝸牛,是台灣目前體型最大的陸蝸,其體內普遍寄生廣東住血線蟲,一旦經由口腔進入人體,可能引發致命腦膜炎。
蝸牛肉不是不能食用,但要徹底煮熟,28年前,國內著名的金蘭醬油董事長鍾秋桂家族生吃蝸牛,造成全家3代9人染病、兩人死亡,是吃蝸牛感染最有名的案例。2004年10月25日納坦颱風侵襲宜蘭,4名在北宜高速公路平原線工作的泰勞以「涮肉片」方式食用蝸牛肉,可能未完全熟熟,兩周後4人陸續出現頭痛、嘔吐、脖子僵硬等症狀送醫就診,經醫師診斷為廣東住血線蟲侵入引起嗜伊紅腦膜炎,廣東住血線蟲侵入腦部時會在腦內爬行亂鑽,蟲數量過多時,即使不成植物人,仍會因腦細胞被破壞而受到永久傷害。
因此要以蝸牛餵雞鴨,撿拾時最好以用夾子,破殼餵養時避免徒手處理,事後一定要洗手。
蝸牛碰到環境改變會將身體縮進殼內,看似行動遲緩,其實是逃竄高手,一名業餘養鴨飼主清晨雨後在自家果園撿了十幾粒蝸牛,準備讓鴨子享受新鮮的「蝸牛沙西米」,他將裝蝸牛的桶子置於門外,刷牙洗臉、泡咖啡吃早餐約1小時,出門一看,蝸牛全部跑光了。由於是第一次撿拾蝸牛,他大感不可思議,詢問社區老農,證實蝸牛逃跑的能耐,於是第二天再撿拾,從旁觀察,發現情況確實如此,十幾分鐘就爭相爬到水桶頂,有的小蝸牛還吸附在大蝸牛背上享受免費載運,如此的能耐,難怪人工飼養關不住,逃脫後大量繁衍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