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 - 造福眾生

記者高維奇/報導

據聯合報5月18日刊登,農委會自今年9月起,凡以友善耕作種植的農民都可以申請獎勵金,每公頃最高9萬元。生態保育人士認為此舉除可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也可讓大自然許多動物得以安然存活。

友善耕作就是不使用化學藥劑,友善自然環境的一種農耕方式,即恢復古早時代的農耕,例如放鴨子在稻田吃螺貝等有礙農作物生長的「害蟲」及雜草,鴨子的排泄物成為天然的肥料;稻作收割後再將鴨群趕入田間吃掉落的穀粒及殘餘的螺貝寄生蟲,既可節省鴨子的飼養成本,農作物也能減少蟲害,提高收成。等田間秧苗長大還放養鯉魚、鯽魚等覓食有害的螺貝及雜草,長大後也是農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鴨間稻」是早年農村常見的景象,在開發中國家的農村還能看到。高維奇/攝

該方式也稱為「鴨間稻」,在開發中國家的農村還能看到,在台灣一度間斷,現在有人嘗試使用。

化學肥料及農藥普遍使用後,費時費力的鴨間稻耕作方式逐漸消失,因農藥使用過度而引發食安讓消費者憂心,自然生態也遭浩劫,最顯著的是全球許多地方發生蜜蜂無故消失的事件,蜂蜜產量及植物授粉率都受影響,以台灣的龍眼花蜜為例,今年大幅減產,全國蜂蜜品質評鑑報名人數比去年少了35%,因為許多蜂農無法提供比賽所需的蜜量。

多數植物靠蜜蜂傳播花粉,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高維奇/攝

由於蜂群不穩定,部分有機耕作的農民自力救濟,在果園養蜂以確保農作物能如期授粉結果。台南市一名有機栽培麻豆文旦的農民說,前幾年文旦結果率差,發現是採文旦花蜜的蜂群減少了,既然難以管控大自然的蜂群,乾脆自己養幾箱蜜蜂,果真讓文旦的生產力恢復。蜂箱的蜜只部分採收,多數留給蜜蜂過冬食用,不必再餵食糖水。

在文旦園中養蜂以確保如期授粉結果。高維奇/攝

除了空中飛的昆蟲受到危害,大量使用農藥,也讓土壤中的昆蟲難以存活,最明顯是能鬆土並提供養分的蚯蚓數量減少,久而使土壤硬化、劣化而降低地力,農民被迫使用更多化學肥料。

除了蜜蜂,許多野生鳥類也因農田過度用藥而遭殃,例如俗稱菱角鳥、 凌波仙子,也是台南市鳥的水雉,每年有大批死於農藥中毒,特別是部分農民以「直播稻穀」的方式取代插秧。為防蟲、鼠害及麻雀啄食穀粒,會事先將稻穀拌入農藥或放置毒餌,導致水雉及其他鳥類誤食死亡。

每年有大批水雉死於農藥中毒。高維奇/攝

為此,台南市農業局邀請農民加強宣導,並在農田懸掛顏色鮮艷的「趕鳥球」,外型像一隻閃耀刺眼的大鳥,張開大嘴,企圖嚇退水雉等鳥類勿接近農田,但效果有限。

埃及聖鹮是捕食福壽螺的高手。高維奇/攝

 野生鳥類減少,也危及自然生態的食物鏈,讓許多動物少了天敵而危害環境,例如嚴重啃食農作物的福壽螺,是埃及聖鹮、白鷺鷥等大型野鳥的食物,如果境惡化讓大型野鳥減少,福壽螺少了天敵,農民勢必要靠農藥毒殺防治螺害,形成惡生循環。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