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紅面鴨+公綠頭鴨=鴃鶗

記者高維奇/報導

公園及古蹟景點的埤池常會有流浪紅面鴨棲息,牠們常和綠頭鴨交配,公紅面鴨和母綠頭鴨生下騾鴨,母紅面鴨和公綠頭鴨的下一代則稱為「鴃鶗」,聽名字以為是稀有水鳥,其實不難看到。

母紅面鴨和公綠頭鴨雜交生下的後代叫鴃鶗。高維奇/攝

鴨子雜交的結果和公驢配母馬生騾子 ,公馬配母驢生「駃騠」的情況相同,在台灣有人飼養驢,也有少量騾子,至於駃騠可能還沒有產出,不像鴃鶗四處可見。

冬天進補聖品紅面鸭(番鴨)過去以黑色為主,逐年由生長較快速的白色取代,專業的黑色紅面鴨養殖場不多,大都是農村零星養來冬天進補。零星飼養多半沒有架設防護網,善飛翔的紅面鴨常會逃家到都市的埤塘水池討生活,又以體重較輕可以遠距飛翔的母鴨居多,在都市的景點水域很少看到紅面鴨成雙成對,而綠頭鴨隨處可見,因此紅面母鴨和公綠頭鴨交配的機率極高,生蛋孵化的下一代就是鴃鶗,牠們的外型和騾鴨差別不大,都沒有生殖能力。

圖片上方為母紅面鴨,下方為牠們與綠頭鴨的後代。高維奇/攝

奇美博物館的景觀池最近來了一隻母紅面鴨,頻頻和公綠頭鴨交配,讓遊客感到奇怪,也在猜想牠們會生下什麼小鴨,有人說兩種各半,有人說米克斯鴨,養鴨有經驗的人說是騾鴨,正確答案是鴃鶗,但一般人分不清騾鴨與鴃鶗的差別,也極少聽過鴃鶗」都將紅面鴨與綠頭鴨雜交的下一代通稱騾鴨或土番鴨。

紅面鴨善飛,身輕的母鴨尤能逃家遠距飛翔到都市的景觀池討生活。高維奇/攝

一位農民在自家埤塘發現一隻母紅面鴨帶著一群小鴨生活著,他正盤算買幾隻紅面鴨來養好讓媳婦產後進補,沒想到不請自來,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就以飼料引誘將牠們圈養下來。小鴨一天一天長大,換毛後發現外型不像紅面鴨,請教專業養鴨場才知道小鴨而是母鴨和綠頭鴨的下一代。雖然不是純種的紅面鴨,失望的農民還是將牠們養大。

也有人撿拾綠頭鴨的蛋,人工孵化後飼養,長大後公鴨不管外表與羽毛都不像綠頭鴨,頭也不綠了,研判是母鴨與公紅面鴨雜交產下的騾鴨。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長劉秀洲博士說,市面上肉用的騾鴨(土番鴨)是以公紅面鴨和母菜鴨交配的下一代,公菜鴨和母紅面鴨的一下代就是鴃鶗,肉鴨飼養場以騾鴨為主;而綠頭鴨和菜鴨有共同的血緣,也會和紅面鴨交配生出騾鴨與鴃鶗。

且現代人很已難看到母鴨帶小鴨的畫面,在古蹟景點的水池都會成為鏡頭的焦點。不管下一代是紅面鴨或是鴃鶗,母紅面鴨的愛沒有等差,帶著小鴃鶗覓食並抵禦侵擾

不管後代是純種紅面鴨或鴃鶗,母鴨都盡責地照顧小鴨。高維奇/攝

下一次看到母紅面鴨與公綠頭鴨交配,大家在猜會生下什麼小鴨時,可以大聲回答說:鴃鶗(與決堤同音)。

紅面鴨和綠頭鴨的一下代通稱為騾鴨或土番鴨,很少知道還有鴃鶗這個名詞。高維奇/攝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