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殺社:路死野生動物教我們的事

據《中央社》報導,繼4月28日才發生石虎在苗栗縣苑裡鎮路段疑遭車輛輾斃,4月30日又在南投縣仁愛鄉道路發現遭路殺的石虎,3天2起石虎路殺事件,讓今年累積案例已達4件。

除了再次呼籲駕駛上在相關路段應減速慢行外,如何讓這些路死動物不要平白犧牲?

特約記者 呂幼綸/報導

在野生動物保育圈赫赫有名的「路殺社」,成立於2011年,到2016年為止,已收集了43,840筆動物路死的資料,而且數字逐年成長,但不用太緊張,倒不是遭路殺的動物越來越多,而是路殺社的志工大幅增長,如何善用這些路死動物的資料,發揮保育的最大效益,「路殺社」的創社人員日前就現身說法。

特生中心為「路殺社」舉行記者會,創社人林德恩(左二)現身說明「路殺社」的成立宗旨和現況。 窩窩/提供

原名「四處爬爬走(路殺社)」的這個臉書社團,是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為了收集在道路上死亡的爬蟲類動物資料,由助理研究員林德恩在2011年8月成立,因為社員反應熱烈,逐漸擴展為涵蓋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和陸蟹類等野生動物。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張仕緯說,有感於臉書無法完整呈現路死動物的完整資訊,特生中心在2013年設立「台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此後,每年新增的志工社員在2000人以上,截至2016年底,社員人數已達1萬2000人,這些張仕緯口中的「公民科學家」,讓路死動物的資料已累積達43,840筆https://roadkill.tw/

 「路殺社」社員在鼬獾狂犬病疫情期間,撿拾送驗的路死鼬貛數量逐年上升,成為監控疫情的重要數據。 呂幼綸/攝

張仕緯表示,蒐集的路死野生動物資訊和遺體,不僅有助於了解台灣各地交通道路對野生動物的衝擊,未來才能減少路死動物的數量,而遺體也提供了相關科系學生學習解剖和製作標本的機會,此外,並成為監控疫病和環境用藥的指標。

以大家比較熟識的哺乳類動物來說,在4萬多筆資料中占了4,084筆,涵蓋65個物種,其中13種是保育類(總共17種),顯示大多數的哺乳類物種,都面 對非常高的道路死亡風險,連善於飛行的蝙蝠也有20種遭車撞死至於最常遭到路殺橫死的野生哺乳類動物,截至2016年底的累計資料,前10名依序為:鼬獾、錢鼠、鬼鼠、溝鼠、赤腹松鼠、刺鼠、白鼻心、小黃腹鼠、台灣鼴鼠及東亞家蝠。其中鼬獾共有617筆資料,平均每年超過百隻慘死於道路上。

保育類動物白鼻心位居10大路死哺乳類動物的第7名,第10名的是最近驗出有麗莎病毒的東亞家蝠。  呂幼綸/攝

而2013年台灣爆發鼬獾狂犬病,張仕緯說,當時由志工社員撿拾的路死動物,就成為全國狂犬病監測的重要檢體。自2011年至2016年,路殺社社員共收集202隻鼬獾大體,被驗出狂犬病陽性案例的為45隻,對狂犬病監測的貢獻不小。

路殺社創始人林德恩則說明,路死野生動物被發現的地點,涵蓋台灣所有的縣市,包括外島的澎湖、金門及馬祖,顯示台灣道路系統導致野生動物死亡的全面性、普遍性,以及保育的危急性他在提到現今數量不到百隻的金門歐亞水獺時,更不忍表示應是下一個全面滅絕的物種。

路殺社免費提供不同尺寸的標本採集專用袋,可抗凍、耐重,用來裝置動物大體。呂幼綸/攝

他也特別介紹「台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的使用方式,希望更多有志擔任公民科學家的民眾加入。他說社員只要在發現路死動物時,以手機拍照並將照片上傳網站,觀察網就可自動彙集地點、時間等資,再透過特生中心的專家協助辨識動物種類,全台路死野生動物的分布地圖就可呈現出來,提供大家查閱。

為了爭取更多志工社員加人,路殺社除了已開發「路殺紀錄Web APP」,方便社員以手機上傳資料外,還免費提供抗凍、耐重的標本採集專用袋,用來裝置動物大體;而動物大體裝箱以「黑貓宅急便」冷凍運送到特生中心的費用,也是由收件者付費

想參與公民科學研究、協助減少動物被路殺,不妨上網瞧瞧。 呂幼綸/攝

林德恩表示,路殺社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將野生動物的不幸死亡當作改變的契機,藉由公民科學家的參與,盡可能減少未來的路死動物數量,而隨著路死情形減輕,路殺社最後能關門大吉。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