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不再掛牛鈴?
記者蕭士塔/報導
台灣早年的耕田黃牛大都繫牛鈴,形體、音量都很小,主要功能是防盗及夜行示警,隨著耕牛式微,少數仍在拉車耕田的黃牛已不繫牛鈴,而成為家庭裝飾品。
台灣的耕牛只有黃牛繫牛鈴,水牛沒有,可能是水牛喜歡泡水泥浴,牛鈴潮濕塞滿泥沙發不出聲音,也容易腐蝕。除了鈴聲防盗外,也有人認為黃牛尤其公牛掛上牛鈴,更顯雄糾氣昂,拉車耕田時鈴鐺叮叮的響著,讓農民和牛都保持好心情。早年農村沒有路燈,牛車也缺乏照明,夜間靠著牛鈴噹噹響提醒對面行人來車。
牛是農業時代主要動力,耕牛受到良好的照顧,夏天蚊子多,農民以木柴點火生煙充當蚊香驅蚊,冬天住進牛棚睡在稻草墊上。為防偷牛賊,農民甚至睡在牛棚,一有風吹草動,有人偷牛時,牛頭擺動牛鈴會發出聲響提醒飼主。
台灣牛鈴形體小,木魚形牛鈴直徑兩公分多,成排掛在兩側臉頰約十餘粒;鐘形牛鈴稍大,只有一只掛在脖子下,行進時發出的聲響小,不像歐洲牛隻配掛大牛鈴發出「噹噹」聲響,有動保人士摃上酪農,要求解下牛鈴讓牛耳根清淨過日子。歐洲牛掛牛鈴是標示牛隻位置,方便農民找牛,聲音必須響亮,與台灣牛鈴功能不同。
早年兒童缺乏玩具,孫子吵著要牛頭上繫掛的牛鈴,疼愛孫子的阿公只好拿起鉗子拔下一粒牛鈴讓小孩子玩。
乳牛、肉牛原本就不掛牛鈴,極少數零星的耕牛也不見繫掛,牛墟販賣的牛鈴造型典雅受到喜愛,成為家庭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