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小笠原主要入侵動物對策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前篇介紹了世界自然遺產——小笠原群島的「野化貓搬家大作戰」。其實除了野化貓,小笠原還針對:野化羊、野化豬、黑鼠、綠變色蜥、蔗蟾、美洲牛蛙、扁蟲等多種外來動物進行防除。這些動物可能是混在行李裡,可能是為了食用或當寵物,被人類帶到小笠原群島後,因脫逃、放生而野化成災。
從未與大陸連結的小笠原群島,生物種類較為偏頗,例如全島僅有小笠原大蝙蝠(Pteropus pselaphon)1種哺乳動物,羊與豬均是人類為果腹而帶到島上。野化羊啃食島上的特有植物,踩踏土壤破壞植被,使綠地變裸地。雨後土壤流入海洋,又波及珊瑚礁等海洋生態。小笠原以驅趕、陷阱、獵槍等方式捕殺野化羊;父島因範圍較大、地形複雜,捕捉進度緩慢,故又設置植物保護柵欄。
雜食性的野化豬會捕食島上特有的陸生貝類、昆蟲、綠蠵龜卵,亦會掘地破壞植被、攪亂動物棲地。因為野化豬可能捕食美洲牛蛙(Rana catesbeiana),所以小笠原採「先捉牛蛙,後捉野化豬」的戰略,以免少了天敵的牛蛙數量暴增,目前兩者均已根絕。
小笠原群島原本完全沒有兩生類。1918年,已故東大渡瀨庄三郎教授以食用目的在日本各地釋放美洲牛蛙,小笠原的弟島這才出現牠的蹤影。美洲牛蛙嗜吃弟島的特有種蜻蜓,為了保護這群已絕跡於父島和母島的蜻蜓,弟島於2004年開始撈捕蛙卵與蝌蚪,並在池塘設置誘捕籠。
1949年,美軍為了驅除蜈蚣和蠍子,從塞班島帶了約10隻蔗蟾(Bufo marinus)至父島放生;1974年,父島的蔗蟾又被帶到母島驅除蜈蚣和蟑螂。食慾旺盛的蔗蟾進入野外後,非但沒替人類除害,卻是吃盡兩島的珍貴生物,間接破壞土壤生成。此外,蔗蟾能從耳腺噴射毒液,身上亦會附著廣東住血線蟲之幼蟲,有污染水源地、危害島民健康之虞。
1960年代,嚴重破壞小笠原生態的綠變色蜥(Anolis carolinensis)首次在父島現身。一說是混在關島的貨物中運來,一說是遭美軍棄養的寵物。綠變色蜥會捕食蝴蝶、蜻蜓、蜜蜂、蟬、天牛、吉丁蟲等昆蟲,造成島上稀有昆蟲銳減。而那些幫助授粉的蜜蜂被捕食後,亦導致植物無法結果。
小笠原群島原本的爬蟲類僅有小笠原蜥蜴(Cryptoblepharus boutonii nigropunctatus)和南鳥島壁虎(Perochirus ateles)兩種。其中被環境省列為近危物種的小笠原蜥蜴,不僅棲地與食物被外來的綠變色蜥搶奪,有時還慘遭對方捕食,生存倍受威脅。
小笠原群島有108種蝸牛,且高達95%是僅生存於小笠原的特有種,入侵父島的扁蟲(Platydemus manokwari)則會捕食這些稀有蝸牛。為了防止扁蟲擴散,往返父母島的母島丸乘船處設有以海水清洗鞋底之設備,母島港口則有含海水的除泥墊。而在尚未根除扁蟲前,環境省也以室內飼育來保護島上的珍貴蝸牛。
混在船舶行李入侵的黑鼠(Rattus rattus)遍及小笠原群島,牠們會啃食珍貴的植物種子和葉子、襲擊小型鳥、與紅頭黑林鴿爭食、捕食陸生貝類等,對小笠原的動物相造成諸多影響;另一方面,牠們又是島上唯一的特有猛禽類——小笠原鵟(Buteo buteo toyoshimai)的食物來源。
小笠原群島擁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珍貴特有種。因為幾乎從未與其他地區的生物交流,這些特有種不知如何防範外來生物,移除外來種是為了保護小笠原生態的必要之惡,且需耗費大量心力與時間。環境省強烈呼籲民眾,切勿將新的外來入侵種帶到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