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浪牛滿街走,誤食廚餘塑膠袋
記者高維奇/報導
牛吃草是基本常識,在印度市區街頭趴趴走的「聖牛」很少有機會吃草,而是民眾餵養的廚餘,或菜市場垃圾堆找食物,連塑膠袋也吞進去,嚴重危害聖牛健康,不久前當地有獸醫師從病危的牛隻胃中取出20多公斤的塑膠袋。
印度首都德里,人口達兩千萬人的第一大城孟買,世界知名古蹟泰姬馬哈陵所在的阿格拉市,及以世界遺蹟知名的佳浦爾市,區街道都有牛隻行走,牠們理直氣壯地走在快車道或橫越馬路,使原本交通擁擠的市區更形紊亂。印度的汽車駕駛人會對行人、自行車、機車猛按喇叭,對牛隻卻百般忍讓,是印度名勝古蹟之外的街頭奇景。

能如此享受特權,除印度人善待「聖牛」的傳統外,牛與印度人幾千年來生活密切,提供農村動力,牛乳是不殺生的印度教徒滋補的食物,母牛生產的牛乳除自家食用,製作酸奶外,還可以出售換取生活物資,迄今市區仍有人提著鋁桶販賣牛奶,連牛糞也是農村最普遍的燃料及建材,在市區常見婦女將街頭收集的牛糞擠壓成大餅狀,曬乾後充當燃料。

印度人迄今普遍信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神,其坐騎就是公牛Nandi,濕婆騎著牛,手執一柄三股叉,為民降服妖魔鬼怪,人們看到牛,自然想到濕婆大神可能正騎在牛背上駕臨,故牛隻自古被視為聖獸,且可以終老一生,有民間及僧院設立老牛之家供安養天年,但收容數量很少。

印度人口眾多密集,土地過度開發,多數荒野都被開墾成耕地以養活過多人口,在都市已很難找到可以放牛吃草的空地。草才是牛的主食,透過特殊的消化系統將草轉化為所需營養。在市街遊蕩的除了沒有產乳價值的老病牛外,有主人的牛隻卻因為要節省飼料花費,就任由逛街找食物,吃太多魚肉及油脂、調味料過多的剩餘食物,對消化及肝腎功能系統都有不良的影響。

牛的食量大,在垃圾堆找食物時,往往將裝蔬果廚的塑膠代整包吃進去,無法消化卻滯留在胃內,日積月累生病無法進食而病危,不久前媒體報導,印度動物救援中心(Animal Aid Unlimited, India)在YouTube上傳一段影片指出,他們為一隻病危的流浪牛動手術,從胃內不斷取出塑膠袋竟然有20公斤之多,如果沒動手術,可能會有生病危險。

這個現象與海龜將漂流的塑膠袋誤以為水母吃進去死亡的情形略同,都是人類惹的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