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場的翠綠景致,牧草知多少?
特約記者 高維奇/報導
位於台南新化的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舉辦活動時會開放民眾入園,有民眾看到大片草原,以為只是供遊客踏青打滾,但它可是有學問的,多年來畜試所專家不斷育種改良,提供國內家畜純淨天然的優質牧草。
畜試所專家表示,國產牧草中,盤固拉草、尼羅草收割後曬4天,乾燥後綑捲成「草包」。遊客在畜試所看到農機行駛草原將曬乾的牧草綑捲草包都覺得很新奇,有遊客說,牛和耕耘機在田間作業不稀奇,機械綑捲草包倒是第一次碰到,有人還以為是在清理草原,要將割除下來的「野草」載去丟掉,殊不知那是珍貴的家畜飼料。
草給人感覺生命力強,隨地可以生長的印象,所謂野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既如此又何必研究改良?
國外研究指出,與其讓牛隻隨意放牧吃雜草,造成植披的破壞而且雜草營養不均,不如讓牛改吃高營養好消化的牧草,南美哥倫比亞的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從臀型草屬(Brachiaria)牧草選出特定品種,所養出來的牛體重是以往兩倍,同等面積的牧草可以提供三倍數量的牛隻食用,不但增加畜牧效率,更是減少了牛隻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的衝擊。
畜試所專家專家說,牧草雖是「草」,卻是國內外重要的經濟植物,畜牧效率佳,如何培育出單位面積產量大、營養豐富嗜口性佳且栽培管理容易的牧草,是畜試所努力的目標。
例如尼羅草在南非或中東等地已是常用的牧草,可供青飼、製作乾草或半乾青貯料,且收割後很快就會長出新芽使草地茂密,在民國49年自南非引進台灣,經馴化已適合台灣氣候,生長良好,冬季乾旱時仍維持翠綠,又被稱為常青草,畜試所在尼羅草育種和栽培管理等方面研究甚多,幾年來陸續選育出尼羅草台畜草一號、二號,最近又推出新品種尼羅草台畜草三號。
畜試所專家表示,國內目前尼羅草種植面積約300公頃,主要提供草食動物之芻料,對酪農產業極具經濟效益。新品種尼羅草台畜草三號較先前的品種更耐旱,可供沙質或水源較不足的地區種植,具有草原建立快,少雜草,也易曬成乾草,色澤佳,營養成分佳,除乾草外,也可調製成優質的半乾青貯料或青貯料等優點,是牧草界的潛力新星。
牛羊除吃成乾草,也需要剛割下的青草餵食,謂之青飼,目前國內以狼尾草及青割玉米為主。狼尾草生命力強,荒野隨處可見,由於植株高大,無法像盤固拉草、尼羅草可以栽培成為草原,也難以曬乾成為乾草,而以青飼為主。
畜產試驗所對看似野草的狼尾草研究也不遺餘力,針對寵物鼠、兔等的需求,特別選育出迷你的牧草品種「狼尾草台畜草六號」,葉片小巧營養可口,生產過程不需農藥,極適合作為寵物用乾草,葉片乾燥後,可保持鮮綠及香氣,受兔子、天竺鼠喜愛,其營養價值高,粗蛋白質10至12%,是新一代值得推廣的牧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