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犬之外 生命教育還能怎麼做?
呼應農委會推行「校犬績優校園」活動,與教育部公開宣告「強化校園友善犬貓計畫」,聯合新聞網 1月14日(六)舉辦2017年第一場公眾實體活動《鳴人堂講座:校狗這回事》,邀請五位不同領域的專家現場開講,借此了解校園現場人與動物的關係、現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友善校園」還可以怎麼作為。
文/動物當代思潮團隊
科普作家、三峽北大自然科教師陳民峰,以基礎教育現場經驗進行分享。他說:「為什麼目前動保生命教育會是以校犬融入教學?因為人和人之間一定有異同,而人跟狗之間差距更大,學生養成的同理心會更強。」

但礙於各種狀況,有些學校的動保生命教育不一定用校犬,而是照顧其他動物,甚至是野生動物,他說:「像花蓮壽豐的西林國小,就是很有名的友善動物小學。之前王育敏立委提出建議,要將校犬列入校務評鑑加分項目,就引起很多人的抗議,因為這樣等於逼迫學校養校狗,有些生命教育明明做得比別人好,卻因為沒有校狗而失分,就不是件公平的事情。」
校犬方案遇到的困難,第一是沒錢、第二是由誰來做,第三是家長的擔憂。養校狗需要飼料、照養、醫病接種等經費,陳民峰說:「這些都是負擔,我看到有些老師拚命寫教案,申請補助來養狗,如果有些家長或老師很熱心願意支持,就比較不會有錢的問題。」
至於誰來照顧,有些學校希望有狗幫忙警衛巡邏,所以會由警衛、工友來照顧,但有時飼養方法不是很恰當,他說:「例如去年有學校承辦科展業務,結果警衛的校狗看到人就吠,這些科展老師回去後,對校狗的印象會好嗎?」而且警衛任期結束後,狗要改由誰來養?雖然也可用學習飼主責任為目的來安排學生照顧,但這在國高中也許可行,小學生則不太能指望。若由替代役照顧,因為幾乎每年換一輪,且未來新兵會越來越少,所以依然是個大問題。
想令家長不擔憂,首先要先找到一群支持校狗的家長,由他們來安撫其他家長會比較好,不然有的家長擔心小孩會過敏,或有的小孩天生怕狗,尤其有些學校規模很大,如何與家長一一溝通安撫是很困難的。

校狗在校園安全性方面,除了向家長說明,採用動物訓練師的配套措施,也需要花費額外的金錢,即便公部門補助校犬,可是阻力還是大於助力,這時還需要標竿學校的成功經驗來讓家長安心。
陳民峰說:「所以最大的困難在家長,但紓解的力量也可能來自願意出錢、出力的家長。不過,很多時候,有各種不可抗拒的因素,所以學校的生命教育還是要靠機緣,只是單純養校犬,其實對教育幫助不大。」
他認為,生命教育不能只談貓、狗,目前很多動保教育都是宣傳領養代替購買、收容所的安樂死與TNR等,這些小學生聽不懂,應該教育孩子的是負責任的態度。而飼主責任也不只貓狗這部分,他說:「像小學生最常養的其實是倉鼠,我曾經做過調查,問狗不能吃什麼都回答得出來,但問老鼠不能吃什麼,他們通通不知道,所以飼主責任也包含正確知識,不能讓其他動物枉死。」
沒有校狗的學校怎麼教?陳民峰建議校外教學參觀也是一法,雖然效果普通,但仍比一般演講好,且印象深刻、時效迅速。另外,他也分享擔任北大國小班導師的經驗,關於同伴動物的生命教育,不是強調人和動物的情感就好,更加基礎的教育,是從寵物去延伸理解人與動物相處的包容心;理解不只狗貓,還有很多動物需要被關心。
除了同伴動物,他認為經濟動物也可做為生命教育,最知名是日本《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現在還有動漫《銀之匙》,也是類似的主題。他並舉出自己在壽豐鄉西林國小擔任替代役的經驗,他說:「我在那裡就照顧過孔雀、浣熊、黑面鴨、菜鴨、綿羊。西林國小是原民學校,想從狩獵轉變成野生動物救傷,雖然最後都是替代役在餵養,但這也沒什麼不好,至少學生認識不同動物的特徵與情緒、感情。像綿羊『那個來』會發脾氣,餵牠吃東西還會翻桌,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認識。」
野生動物也可以做生命教育,但難度較高,因為除了麻雀跟野生八哥,其他野生動物不常出現在學校。他說:「我在土城頂埔國小擔任過自然老師,那是一所靠近郊山的學校,曾經發現斑鳩來築巢,學校剛好有點經費,就由我去拍攝,讓學生可以每天看攝影機觀察,就有學生分享說『第一次知道,原來鳥也會抓癢』。還有一些救鳥的經驗,學生發現學飛的小鳥離巢掉落,這時就要教導他們學習正確的救傷方法。」所以總結來說,各種動物都可以隨機運用來教導生命教育,只是基本上,需要老師先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跟正確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