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動物新聞網」宣言
/ 黃慶榮(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
《動物保護法》開宗明義所涵蓋的動物範圍,包括了所有民眾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
然而,綜觀這些年來,台灣大多數動保團體與人士似乎只關注犬、貓,而忽略其他的數量更多且和我們日常生活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等。

固然,犬貓等同伴動物,在我們的家庭地位,早已提升到擬人化的地步,受到民眾格外的關注,亦無可厚非。可是,從動物保護的角度來說,難道我們就可以忽視牠們的動物福祉嗎?
因此,協會在創設「台灣動物新聞網」的伊始,就把報導的觸角伸向了各個層面,不僅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還關心野生動物。只要有和牠們相關的事情發生,我們都盡能力的提供瀏覽者最正確與迅速的資訊。
當初創設「台灣動物新聞網」是想師法「苦勞網」,藉由各地方的公民記者參與,隨時報導各地發生和動物相關的訊息,也可由公民記者的近身觀察,提出他們的評論,以豐富「台灣動物新聞網」的內容。

或許是因為個人的想法太天真,且組織與整合能力不夠,並未能達到設想目標,幸得長期從事新聞工作的呂幼綸小姐拔刀相助,以她的新聞專業,把「台灣動物新聞網」經營得有聲有色。
這些年來,在新聞組同仁的努力下,我們確實做到了尊重新聞自由與公平報導的要件。遺憾的是,從瀏覽者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偏向於關心犬貓的族群,而沒有開拓居主流地位的一般飼主與寵物業者,事實上,他們才更需要我們提供相關資訊。因為,動物福祉的提升是整體的,而不是僅限於流浪犬貓。
創設「台灣動物新聞網」,本來是期待能在吸納更多瀏覽者之後,招攬廠商刊登廣告,以廣告費用支付新聞組的一切開支,在達到損益兩平後,再扶植登記為一家公司。既可倡導動物福祉,又可提供就業機會,且能服務眾多廠商與其他動物保護體,可說是一舉數得的公益事業,「社會企業」就是這樣萌芽的。

既然希望「台灣動物新聞網」成為一家「社會企業」,經營者就必須要重視「市場」了。「市場」是提供「產品」與「消費者」交易的場所。消費者多,市場越大,在正常狀況下,獲利也就越大。而獲利越多,在扣除成本後,才能將盈餘再投入提升動物福祉中,這也是經營「社會企業」的目標。
所以,在「台灣動物新聞網」人事重整與改版之後,將另闢一個「有話要說」欄目,廣徵各界意見,只要合乎情理、合乎邏輯、有科學或事實根據、不造假、不扭曲抹黑、不謾罵攻訐、不做人身攻擊等文章與照片,一經採用,將給付微薄酬勞。
改版後的「台灣動物新聞網」將會呈現更多姿多采的樣貌,請大家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