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校犬眉角多 安溪國中經驗談
呼應農委會推行「校犬績優校園」活動,與教育部公開宣告「強化校園友善犬貓計畫」,聯合新聞網 1月14日(六)舉辦2017年第一場公眾實體活動《鳴人堂講座:校狗這回事》,邀請五位不同領域的專家現場開講,借此了解校園現場人與動物的關係、現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友善校園」還可以怎麼作為。
文/動物當代思潮團隊
一隻不請自來的流浪狗,如何成為領有學生證的校犬? 安溪國中教務主任姜大如分享了「可樂」變身校犬的經過。她說,可以理解許多校園無法推動校犬工作的苦衷,畢竟其中真的需要經歷許多困難。

2010年,還是流浪狗的可樂進到校園,拖著瘦弱的身軀,頭壓得低低的。看牠的樣子,一開始師生還以為是繁殖場丟出來的狗,但緊接著,發現牠的脖子上掛有項圈,所以判斷可能是走失或遭棄養。
經過安溪國中師生動員,張貼尋狗啟事約100天,但都無人出面認領,這時學生開始問老師:「可以收養牠嗎?」換來的卻都是老師的沉默不語,因為學校的第一個擔憂,就是萬一狗咬了人怎麼辦?若有半點差池,狗就會被迫趕出校園。她說:「收編校犬有很多實務層面要顧慮,吃飯、睡覺都好解決,醫療跟管理也都可商量,重點是校園安全問題。」
「家庭養狗需要多少人同意?何況是學校?安溪除了國中部還有幼稚園,除了師生背後還有家長,不僅如此,每年都有學生畢業、新生入學,所以安置校犬,大家真的都很小心翼翼,學校態度也都會保守低調。」安溪國中也是如此,但是,是中輟生翻轉了可樂的命運。

在100天等待認領的過程中,姜大如發現,很多寧可在教務處罰站也不想入班學習的孩子,他們願意為了這隻狗主動做事,甚至從家裡搬來整桶狗餅乾要請可樂吃。於是,老師藉機跟學生交換條件,例如只要去上課,就可以遛狗10分鐘,來製造學生回到班上的動機。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最後,從未有過養狗經驗的安溪國中,終於決定勇敢攬下責任,收養這隻柴犬並賦予牠一個名字,「可樂」有了名字後,流浪的生命自此轉變。
低調養校狗的態度,後來受到關心動物的媒體人秦綾謙指引,她告訴姜大如:「好的事情應該要讓更多學校知道,重點不在於安溪養了一隻狗,而是我們每年會教育好幾百個希望的種子,讓學生走出校園前學會正確的事情,會比社會大眾認養多少狗都還有用。」
姜大如說:「因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就是我們都不想再看到虐殺動物的新聞,最根本的教育就要從小做起。」於是安溪國中運用諸如「與狗狗的十個約定」等方式入門,用可樂溫馨可愛的照片進行「快樂的生命教育」。

而且每年都會出現幾個跟可樂感情特別好的特教生,這些不習慣跟老師、同學講話的孩子,在學校願意跟可樂親近,這時老師對學生就有了很好的引導學習的機會;不僅如此,一般學校考試常用「小明」入題,在安溪國中都很有默契地改用「可樂」稱呼,可樂從校園生活到考試學習無所不在,學生也很歡喜。
但狗的生命跟人生一樣,還是會有逆襲來敲門,可樂被發現罹患柴犬很容易有的青光眼,必須動手術摘除右眼,姜大如壓抑崩潰的情緒,最後回歸理性,將過程拍攝成影片,給予孩子基本的認知。她告訴學生,悲傷幫助不了可樂,於是學生也學會堅強,並手繪、寫文來祝福可樂。
「我們每天都在『實作篇』,孩子跟可樂相處後,會開始想到家人,甚至主動去想可以為家人做什麼;孩子也常常將這樣的生命教育帶回家中,家長會再回饋到社區。」姜大如說,校犬管理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經費、一是教育。食衣住行醫療費用,都可以用集資認養的方式,跟狗場比起來,花費是九牛一毛。

如今可樂成為校犬已經6年,除了擔任校園守護犬、伴讀犬、生命教育代言犬、動保社助理,可樂最大的任務就是「等吃、等睡、等玩」以及「做自己」。在校園裡,隨時隨處都可以聽到牠噠噠噠的狗蹄聲,整個安溪國中就是牠的遊樂場,姜大如說:「有時學生會跟我們說,可樂過得比我還好欸!其實,我們老師心裡的OS也很想這麼說。」
「但我們不會推廣學生去認養狗,而是教導正確飼養方式,以及與動物的正確互動。」像是幼稚園小朋友看到狗會亂叫或快跑,所以新生報到第一件事,老師就會用最簡單的方式,教孩子「看到可樂要立正站好,說可樂好」,這樣就可避免孩子尖叫或跑時跌倒。
從人生第一次與狗互動,姜大如戒慎恐懼地給牠一支筆咬著以示「你不咬我、我不咬你」;到如今透過有了名字的可樂,「告訴」安溪師生如何從束手無策中學習與動物相處,姜大如說,這些年來,除了重溫人與動物最初的親密,孩子從校犬這件事學習的,很多都不是課本學得到的,也跟會考沒關係。「像學生從可樂生日趴為公益募資的經驗,自己就主動拿來發揮運用,延伸去幫助花蓮某教會募款蓋房子。」
「一隻狗能改變學校什麼?我們一直強調,不是改變,而是從照養校犬的需求中,學會愛與被愛,並開始懂得付出愛。我常跟安溪師生說,其實我們不是在成就可樂,而是全校師生可以跟可樂一起生活,並且為這件事彼此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