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鳥會:別讓綠能開發謀殺生態!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中,投資不排放污染物的「綠色能源」,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發展項目,不過,沒有兼顧生態的綠能開發,少了污染卻可能害慘動物!台灣行政院在去(2016)年9月核定「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規劃地中卻有野鳥重要棲地,為此,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昨(15)日召開「別讓綠能開發謀殺了生態」記者會,呼籲政府在發展綠能時,應讓規劃與決策過程透明,並廣邀民間團體共同參與,尋求綠能發展與生態永續共存之道。

為進行「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能源局積極協調可用公有地,包含西南沿海的鹽田、滯洪池等濕地,都被納入設置區域,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以下簡稱中華鳥會)指出,政府在規劃時,雖然暫時排除法定的重要濕地,但卻未兼顧重要生態,尤其是鳥類的實際分布情形,如有最多台灣已知水鳥的嘉義布袋鹽田,也被納入地面型太陽光電設置區域。

中華鳥會以「白海豚事件」舉例,即使是僅存60多隻、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台灣政府對於離岸風場的開發規劃,仍然受迫於政治因素,而非尊重生態科學的預警原則;而太陽能面板建置規劃一案也面臨了類似狀況,已有明確數據證明嘉義布袋地區為台灣水鳥數量最多的野鳥棲地,但經濟部能源局卻仍在此規畫大面積開發,對於生態衝擊影響巨大。

中華鳥會擔憂,「假借綠能之名,大開開發之便」的現象,將來也可能發生在全台各地,不論是閒置的鹽田、廢耕農地等等,原意是保護地球的風力發電、太陽能光電等再生能源,卻淪為開發破壞的主因,是本末倒置。
「綠能發展是減緩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重要政策,我們全力支持,但不應該盲目地犧牲台灣人民共有的生態環境」中華鳥會要求,政府應讓相關規劃與決策過程透明,廣邀各民間團體共同參與,利用科學方法進行監測、避開生態敏感地點,尋求綠能發展與生態永續共存之道,對於未有充分科學研究的棲地,則應採取保守態度,先委任第三方進行詳細監測,不應貿然開發。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呼籲:
• 綠能發展決策過程公開透明、審慎評估,並符合程序正義
- 盡速召開公聽會,彙集各方意見與資訊。
- 相關會議應邀請更多保育團體參與,以避開生態敏感用地。
- 建議設置示範區,審慎評估。
• 迴避已知生態敏感區、未知區落實監測
- 依據科學資料選擇規劃範圍內衝突較小區域,並且避開物種熱區。
- 未知區域應由政府委任第三方單位執行監測。
- 對公眾利益未能預期的影響應該採取保守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