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園長案究責 監院直指桃市府
記者 李娉婷/報導
去(2016)年5月5日,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新屋收容所)園長簡稚澄服用動物安樂死藥物自殺,並留下遺書、呼籲政府做好流浪動物源頭管制工作,在台灣社會及國際上都引起軒然大波,監察委員王美玉、仉桂美後對此事展開調查、提案糾正,8日監察院通過調查報告,糾正桃園市政府未重視流浪犬貓源頭管制與減量、輕忽所屬新屋收容所人力不足兩大缺失。
調查報告指出,新屋收容所的「適收容量」為300隻,但桃園市政府卻表示,自新屋收容所開園以來,每日犬隻在養量未曾超過500隻、貓未曾超過150隻,合計最多可達650隻,已是適收容量的2倍多,此外,即使此數據是最大收容量,但從收容資料也可證實,新屋收所常態動物收容量均大於300隻。
調查期間,監察院曾諮詢流浪動物管理相關專家學者,專家學者表示,台灣流浪狗存在「流浪狗的環境承載量」、「初生幼犬佔進所數的最大宗」、「家犬不絕育造成高棄養」三大課題,並指出「若要降低進所狗數,必須大幅進行家犬絕育」,但調查農委會家犬貓統計數量,桃園市的家犬數從2013年的152,873隻,到2015年的176,672隻,增加了2萬多隻,對照桃園市府兩年間投入家犬貓絕育、偏鄉三合一計畫的執行數,才約7千隻,遠低於家庭寵物數量成長幅度。
桃園市政府流浪動物源頭管制措施歷年績效
年度
家犬貓絕育補助隻數
偏鄉三合一隻數
TNVR隻數
目標
實際
目標
實際
目標
實際
2012年
無
762
無
無
無
無
2013年
無
732
無
無
無
無
2014年
2000
1956
450
457
無
無
2015年
3000
3418
600
549
500
657
2016年
(至7月底)5000
2155
700
223
800
57
現行國內家庭多以「半野放」方式飼養犬貓,在未絕育的情況下,有很大機會自行繁殖、形成流浪犬貓問題,監委指出,調查結果在在顯示,桃園市政府未重視流浪動物源頭管制與減量,導致轄區內流浪狗數量不減反增,就算已於2015年開始實施「精準捕捉」,但因實務上的困難,收容所入園動物數量僅微幅減少,導致所內人員執行動物管理、醫療及人道處理等動保業務時疲於奔命。

若以適收容量300隻人力編制來看,新屋收容所正式駐所及聘雇的獸醫師只有3名,符合《動物收容處所設置組織準則》中規定「每100隻動物需配置1名獸醫師」要求,但實際上,新屋收容所常態收容將近600隻動物。此外,新屋收容所主管中「園長」之稱,並非正式編制、沒有主管加給;另統計桃園市動保處於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受理投訴或陳情的動物管制案件[1],數量高達1,972件,占全處案件量的7成。
調查報告指出,在惡劣的大環境下,簡園長因執行業務須決定動物生死,所面臨的壓力、困境及外界批判,桃園市政府動物保護處應有所知,卻讓收容所內基層、非主管人員既須負責園區運作的各項繁重事務,又要背負外界責難甚至罵名,對於工作人員衍生的身心負荷,未能及時關切、調整職務內容或提供必要的協助,因而肇生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