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撲殺上路 全民一起源頭管理!
記者 李娉婷/報導
過去,收容動物若是留置12天無人認領養,公立收容所得以對其進行人道處理,也就是大眾口中的「12夜條款」,18年來,約有124萬隻流浪動物因此殞命;經過修法及2年的緩衝期,自今(6)日起,公立收容所將全面停止撲殺動物,12夜正式劃下句點!繼印度之後,台灣成為亞洲第2個實施零撲殺政策的國家,作為動物保護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下一步該怎麼做?農委會今日召開記者會,邀請地方動保機關及民間團體代表現身說法。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在改善收容環境方面,除了少數縣市正歷經民眾抗爭及土地找尋問題,其餘地區多已有明顯成效,但若無法有效控管流浪動物源頭,收容所的動物入所量不會下降,而現階段最需要注意城鄉差距的問題,因此農委會今年特別針對偏鄉絕育加強實施;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江文全補充,零撲殺之後,農委會會從「都會區家犬加強執法(飼主責任)」、「鄉村放養犬擴大絕育」、「商用犬流向調查管控」3個大方向分別實施計畫。
台南市作為全台率先實施零撲殺政策的城市,也現身說法,台南市動保處處長吳名彬表示,台南市自2015年起就已達到收容所零撲殺,2016年持續維持,「之後也沒問題」,除了源頭的流浪動物、家犬貓絕育外,吳名彬指出,傳統的認領養管道已經趨近飽和,因此台南市近年來相當致力於推動多元認養,例如與畜牧業、養殖業、工廠區、派出所等單位合作,還能為不受大眾喜愛的成犬、兇猛犬找到好歸宿。

在資源較少的縣市,則有台東縣作為典範,台東縣動物防疫所所長吳子和表示,台東地廣人稀,土地面積為全台第3大,雖然寵物業者少,但50%以上的民眾以放養方式飼養犬隻,加上台東縣只有市區有動物醫院、也沒有多餘經費編列絕育補助,因此防疫所獸醫師每週有3天會「下鄉絕育」,在6位防疫所獸醫師的努力下,去年一共為1000多隻米克斯母犬絕育。
「我們收容所有一位獸醫師,我讓他什麼業務都不用做,每天就做絕育手術,一週可以幫25-30隻母犬絕育」吳子和說,以台東縣的飼養方式,最重要的就是絕育與教育,在做下鄉絕育的同時,防疫所也會對民眾宣導飼主責任的重要性,因此會一併施打晶片、做寵物登記,有些民眾很抗拒,他們就軟硬兼施,堅持不打的民眾,就發公文要求對方落實;而5月底新收容中心落成後,防疫所也會一週開5堂「動保課」,歡迎台東縣的學校報名參加、或是要前往校園開課也行。
林佳龍臉書" src="/sites/default/files/imce/admin/user4395/16427462_1349827905075090_3165245959581795607_n_0.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吳子和另指出,要落實零撲殺,光靠公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要與民間結合,取得互信、互助,才能有好的發展,例如台東縣在下鄉絕育前,都會有志工先協助探訪,為防疫所做好前期工作,此外,動保機關的人是否愛動物也是個重要指標,「雖然累,每次有領養的民眾傳照片回來給我們看狗過得多好,就很開心」。
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也表示,過去公部門大量撲殺流浪動物,造成民間長期的反感,但台灣的志工人力相當豐沛,現階段如果能好好的合作,會是很大的幫助。「要落實零撲殺,單靠公部門及民間團體絕對不可能辦到」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專員邱于軒另列舉4項措施,請全民一起來努力:
一、不棄養寵物:不論是丟在戶外或是送到收容所,都不容許。
二、流浪動物的族群管理:民眾若是發現流浪動物,請向有絕育資源的民間團體或公部門尋求幫助。
三、放養犬貓的絕育:請一起向家中長輩宣導、溝通,為放養寵物絕育。
四、收容動物的陪伴:零撲殺政策之後,收容所中勢必會出現需多長期收容的動物,需要更多志工投入陪伴、協助帶出散步或互動。
農委會/提供
電影畫面:《十二夜》照片來源:台灣動物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