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維持生命品質的必要之惡

【零撲殺非零安樂死】系列五

記者 何宜/報導

零撲殺(零安樂)政策已經上路。而這個政策卻形成「當局者清、旁觀者迷」的現象,當一般民眾認為收容所貓狗再也不會被安樂死、而拍手叫好時;動保人士卻擔心收容所變相成無期徒刑的牢籠。究竟安樂死為何?讓我們來聽聽第一線的公立收容所獸醫,是如何解讀安樂死的意義與存在的必要性。

安樂死,如果是基於動物福利、為了維護動物生活品質而存在,那麼或許也是一種必要之惡。   示意圖(何宜/攝)

因運動空間多、環境佳等因素,而被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評為最佳公立收容所的台中市,雖不似部分人道處理「掛零」的縣市,動保處收容組組長洪惠雅表示,去(105)年1-12月人道處理數量共有301隻,成犬幼犬約各半。

洪惠雅說明,安樂死的成犬幾乎都是急難救助的犬隻,大多是因為嚴重車禍、或是因為身體虛弱才被民眾發現通報。而幼犬則大多是因為罹患腸炎,雖然都會採用支持療法、替動物施打輸液,不過有時候天氣一冷,像去年有多次寒流,就讓許多幼犬撐不下去、奄奄一息,不得已之下只好安樂死。

不過,洪惠雅也說,在執行零安樂時,有一套完整的SOP流程,首先進到所內的動物都會先經過獸醫們的評估,之後每一天在巡籠舍的時候也會再查看當日動物的狀況,也會同步記錄在動物資料卡上,如果發現緊急案例,就會讓所內所有的獸醫共同評估,最後再由兩個獸醫當天執行安樂死。

台中動保處統計,去年安樂死的幼犬幾乎全是罹患腸炎所致,而成犬多是急難救助,也有些是飼主不擬續養的。   示意圖(何宜/攝)

至於有些還有機會救治的動物,則會後送到中興大學動物醫院治療。洪惠雅表示,台中市動保處自2011年開始與中興大學動物醫院合作醫療計畫,當遇到較複雜的骨科、內科疾病或腫瘤案例,就會在獸醫的評估下送到設備較完善的興大治療。不過剛開始的計畫經費並不多,約只有28萬,但逐年增加,去年經費已達到80幾萬元。

「我們其實有統計過,80幾萬的經費大概可以治療30至40隻左右的動物,平均一隻治療費用約2萬,不過治癒率約有8成,後續成功送養的則有6。」洪惠雅表示。

洪惠雅也強調,其實動保處的獸醫們都很愛動物,一開始也都很排斥安樂死這件事,不過後來因為還是抱持著希望動物在收容所的每一天,都是過得舒服、開心的心態,當遇到真的很痛苦的動物、或是治療到一定的程度還是束手無策時,安樂死才成為最後的選擇,對動物而言也是一種解脫。

動物的生存意志也是安樂死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動物已經痛苦到不吃不喝,那勉強牠苟延殘喘的活著,會不會是另外一種虐待?   示意圖(何宜/攝)

至於執行安樂死對愛動物的人而言,內心還是會很衝擊,那該如何調適?洪惠雅答道,當建立安樂死正確的觀念,且安樂死是經過共同評估跟一起執行時,心理壓力會比較小。此外,其實收容所的獸醫們每天做醫療跟手術的時間,遠遠超過執行安樂死的時間,前者是很充足的正能量,而後者也比完全不幫那些受苦的動物做任何事來得好

如今零撲殺政策上路,農委會委託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訂定安樂死標準,一共制訂7項參考原則,日前也在與各縣市動保機關會議上表示應各自制訂「客製化」的標準。除了政府機關有所作為外,愛護動物人士更應該以正確心態,看待讓痛苦不堪的動物得以安詳解脫的安樂死,因為唯有坦然接受「死」,才能更珍惜「生」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