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能量“吱吱” 點亮生科學術研討會
記者 李娉婷/報導
「2017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23、24日連續兩日在國立中山大學登場,是台灣生命科學領域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參與人數最多的學術聚會,一般被認為嚴肅枯燥的學術研討會,在今年度卻因為大會吉祥物「負能量猴」而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這隻看來不懷好意、經常翻白眼的台灣獼猴,在主辦單位的規劃下,在研討會中為台灣過去一年所出現的重大生態保育事件代言,讓科學研究更貼近大眾。

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舉辦已超過25年,今年由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主辦,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宋克義、助理教授廖德裕研究室協辦,參加人數超過1000人,除了與動物行為生態相關的8大主題[1]外,今年還特別安排了「東沙海洋生態計畫專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所主導的「台灣生命大百科」南區工作坊,以及林務局2017年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共計發表研究論文305篇,領域涵蓋基礎科學、跨界科學(如生物物理)、應用科學、政策研究、公眾教育、跨部會合作、社區培力與營造。
在議題設計方面,顏聖紘表示,2017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的特色為「促進學術研究、教學、政策與公眾之間的瞭解,除了基礎研究之外,也讓社會看見研究者對社會議題的參與與貢獻」,顏聖紘舉例,像是許多研究議題同時觸及生物資源的利用與保育、人類活動與生態保育的衝突,以及公部門與NGO(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本次大會同時有多個保育團體、保育與自然科學教育推廣廠商、自然科普出版書商參與,參加人員也不限於研究機構,還包含了公部門農業、漁業、保育、國家公園、環境保護、動物保護等主管單位的承辦人員。

2016油染西子灣事件)。 2017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提供" src="/sites/default/files/imce/admin/user4395/0123_3.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31px;" />
此外,今年研討會另一大特色還有這隻「負能量猴」──這隻一臉陰沉、經常翻白眼的猴子,是以台灣獼猴為設計原型,顏聖紘表示,台灣獼猴除了是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在壽山發現的物種、中山大學校園的代表動物外,同時也在台灣野生動物與人類衝突事件中扮演要角,因此才會在本次研討會中,使用這種備受誤解的動物,來代言台灣過去一年如野溪不當整治、海洋污染、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干擾與剝削等,令人充滿負能量的重大生態保育事件。
負能量猴在研討會召開前的「公布形象照」階段就廣受各校學生好評,主辦單位甚至還推出了限量商品,顏聖紘說,學術研究一般會令大眾感到嚴肅、枯燥,但他認為,做研究是很嚴謹,但並不無聊,因此希望能藉由這隻反其道而行的吉祥物,讓學生瞭解做研究並非關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賞,身為科學工作者,有很多貼近大眾的方式,能夠讓研究生活有趣、讓研究對科學與公眾都有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