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安不安樂? 與方法大有關係
【零撲殺非零安樂死】系列三
記者 何宜/報導
「安樂死」是Euthanasia 的中譯,源自2個希臘文字根「eu美好」和「thanatos死亡」,即為「好的死亡」。在人類社會中,安樂死是一個看法兩極的議題,當放在「寵物」身上時,同樣也存在許多不同的看法。而安樂死究竟安不安樂,其實和手術的方法大有關係!
大約10幾年前,台灣動物保護觀念尚未普及、流浪狗問題嚴重時,許多貓狗無情地被「人道處理」,根據2012年中時電子報報導,一段由關懷生命協會拍攝流浪狗被安樂死的畫面,指稱當時因國內收容所執行安樂死的人員訓練參差不齊,導致安樂死過程相當痛苦,而這樣的畫面與震驚也深深烙印在愛狗人士心中。
台大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葉力森表示,以台北市為例,最早期安樂死的方式採用在胸腔注射氫化物,屬於管制藥品較危險;後來也曾用過吸入氣體的方式安樂(點此),但致昏過程動物會驚恐、不過對執行者而言壓力較小。而目前全台收容所幾乎都是採用注射稱為「巴比妥酸鹽」的麻醉藥物,因為是管制藥品,所以只有公立收容所專案進口。用巴比妥酸鹽的優點是速度快、操作安全,幾秒鐘便可使動物喪失意識、接著心跳與呼吸就會停止。
不過葉力森也補充,也因為巴比妥酸鹽的作用太快,所以動物來不及反應、死亡時眼睛都還是張開的,外觀對旁觀者比較難接受。而一般開業動物醫院對家犬貓採用的安樂死方式,則是使用一般的麻醉藥物,讓動物熟睡後,再注射氯化鉀讓心臟麻痺,飼主可以有較長的時間陪伴毛小孩「入睡」,死亡的過程在視覺上也比較安詳。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2000年時曾公布一份「安樂死執行手冊」,裡頭由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總醫師 Dr. J. M. Philips列出各種安樂死方式的優缺點及適用範圍。此外前言處也強調,「人道處理」的目的是在某些不得不為的情況下,以具同情、同理的方式結束動物的生命。不僅是要對動物「人道」,對於執行者、環境及方法皆需認真考量。
而葉力森也曾在2000年時在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發表〈剝開道德的外衣-動物的安樂死〉一文,當時他於文末就寫到,希望在不久的未來,遭人遺棄的動物能減少。但目前數量龐大的流浪動物該怎麼辦呢?流浪動物領養率低,而且將狗貓集體終生飼養也未必人道,現代社會中竟無這些動物的棲身之處,人們所能想到最恩典的對待,竟然只剩下一個安詳而無痛的死亡。
17年過去了,再來看台灣的流浪狗問題,雖然領養率比當年高了非常多,但流浪狗的數量卻沒有大規模的減少,在零撲殺政策上路之際,或許安樂死真正的含意,值得我們再深思,就如同葉力森在前文文末寫的:「生命孰輕孰重的問題,或許將永遠困擾心靈敏感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