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鳴唱的台灣夜鷹 需要包容!
特約記者 瑭芯/報導
不知不覺又來到台灣夜鷹繁殖期,入夜後黎明前可聽到似「追伊追伊」或「逐伊逐伊」的夜鷹鳴叫?台灣夜鷹每年繁殖2次,每年1月到8月是繁殖期,繁殖期依各地稍有先後不同。夜鷹棲息地遍布全台,近年,多地鄉鎮都有台灣夜鷹「都市化」現象,牠們在都會區築巢,宏亮的求偶鳴叫聲長達4-5小時,而遭民眾反映擾人清夢。
台灣夜鷹屬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Caprimulgidae) 非保育類特有亞種,別名:南亞夜鷹、林夜鷹、疏林夜鷹、石磯仔。為夜行性中型鳥,體長20至25厘米,頭大、頸短、腳短,而翼、尾皆長,張開面大,基部有剛毛。1861年在台南市首次被發現,是台灣普見的留鳥。天敵是有殺手紀錄的鳳頭蒼鷹與領角鴞,甚至犬、貓、老鼠都會捕食牠。
多角度看待野生動物,理解牠、包容牠,夜鷹鳴唱只為追愛。雌夜鷹也會鳴叫,只是聲音很小,而雄鳥在求偶鳴叫期表現出強烈的領域行為,以天黑後和黎明前的鳴叫頻率最高。牠們不築巢,不飛的時候也不停在樹上,而是停留地面,所以郊區的夜鷹是直將蛋接下在沙地上;停棲城鎮的夜鷹則選擇寬廣的大樓頂樓地面下蛋。
夜行習性的夜鷹總在薄暮時分,天色漸昏開始活動,因喙短而寬闊,利於邊飛邊撈捕獵食昆蟲,通常在路燈或照明佳的地方飛捕昆蟲,以蛾類和其他飛行小昆蟲,例如白蟻為主食;能有效控制昆蟲密度、數量,維持生態平衡!白天多停棲地面休息,且休息時眼微閉,黃色眼圈呈線形。全身羽色似枯葉呈暗褐色,掺雜黑或黃褐色的條紋。
一位生態玩家觀察夜鷹生態習性表示,過去夜鷹多棲息在郊區開闊地方,因人類開發被迫遷到都會區,住、商大樓林立的都會區也提供了夜鷹棲息點,因為夜鷹只有求偶時才會追飛,只能選擇沒有人跡的空曠頂樓才能起飛。公園裡能有夜鷹棲息,也一定是有夠寬廣的棲地條件,因為有樹有障礙物,起飛動能很小的牠就無法起飛與降落;把夜鷹比擬成噴射戰鬥機,起飛降落都要夠長的跑道空間,且動線不能有障礙物,就不難理解。
其實公寓頂樓有加蓋、有雜物,造成牠們飛行動線不佳,就不會停棲。而學校校舍頂樓因管制而無人為干擾,腹地寬闊廣大,就是牠們很愛的停棲地。大樓頂樓若是為綠化種了些植物,牠們也就不會停棲了。
身處都會區的我們該慶幸還有野生動物願庇鄰而居,因不了解牠們習性而移除。是不智的下下策,政府應加強宣導,讓全民更了解夜鷹習性,認識牠對大環境的助益,進而走入夜鷹的世界,用聆賞的態度包容夜鷹鳴叫問題,與夜鷹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