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鳥連累黑鳶 "加保扶"今年起禁用
環境資訊中心 報導
原標題:推友善農法讓老鷹飛 劇毒性加保扶禁令 即日起生效
保護農人、製造者和野生動物 創造多贏
經過2年多來的公告,從2017年元旦開始,「40.64%加保扶水懸劑」、「44%加保扶水懸劑」、「37.5%加保扶水溶性袋裝可濕性粉劑」及「24%納乃得溶液」等 4種劇毒農藥產品,正式禁止販售使用。上述農藥不但危及製造者及操作者,更可能影響公共安全,特別的是,這項禁令是在保育團體積極倡議下促成。
廣用加保扶毒鳥 連累黑鳶
俗稱老鷹的黑鳶,有撿食腐肉的習性,1970年代前是農村、平原常見的猛禽,1980年代前後突然大量消失,短短數十年間就從普遍可見變成瀕臨滅絕。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於2012年從發現的兩隻中毒黑鳶體內,驗出加保扶,首度揭開農藥毒殺真相;加保扶是最常用的一種,黑鳶雖不是毒殺的目標,卻因撿拾死鳥間接中毒死亡。
攝影:廖靜蕙" src="/sites/default/files/imce/user/user22951/31377072774_cce7feb2ae_z.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室研究助理洪孝宇指出,加保扶是導致動物中毒死亡的原因之一。回顧加保扶使用歷史,可追溯到1970年代,加保扶被視為廣效性殺蟲劑引入台灣,一些農民在使用過程發現防治鳥害特別有效,為了保護農產而使用。
1980年代盛行將稻穀直接撒播田中的水稻植播法,然而這個方式雖節省育苗插秧的成本,卻招致鳥、鼠啄食破壞。為了保護農田生產,一部分農民會將稻種先行浸泡好年冬等劇毒農藥,撒在田埂或路旁,讓前來覓食的鳥、鼠死亡。當年的農業刊物都普遍如此教導,只是他們以為只要毒殺數隻鳥類即有嚇阻效果,但這幾年經過研究人員調查,一些農地因此死亡的鳥類數量,在幾公頃之內就達數百隻。
屏科大鳥類研究室" src="/sites/default/files/imce/user/user22951/31377422034_5a94aa0e37_z.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50px;" />
這種方式至今仍持續在台南部分地區使用,每年第一期稻作前,常有毒鳥情況,造成包括水雉、彩鷸等,這類數量已經不多、國家動用資源保育的鳥種。
農地毒鳥的高峰期是在秋冬季,遭殃的鳥類以麻雀和斑鳩最多,其中不乏保育類鳥種以及一些大型雁鴨科和度冬水鳥。
至今,除了在台南,其他像是水稻和小麥收成、紅豆和玉米播種、甚至是部分水果(如蓮霧),農民使用毒殺方式防止鳥害仍有所聞。
這幾年仍然陸續發現11隻中毒黑鳶,其中4隻經檢驗確認是加保扶中毒,另有3隻是老鼠藥中毒。除黑鳶外,石虎也有遭加保扶毒殺的案例;另根據家畜衛生試驗所報告,在2011至2013年受理的24件疑似犬隻中毒案件中,就有13件是加保扶中毒,且高劑量指向人為故意毒殺。……(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