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名在外!台灣成盜龜王國
文/動物當代思潮團隊
2016年「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特別發表一份「世界野生動物犯罪報告」 (World Wildlife Crime Report -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其中已被列入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台灣的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榜上有名,成為全球盜獵最嚴重的三種龜之一!
由於走私情況實在太猖獗,這件事被大大放送於國際,例如近期一篇報導就指出,三種最受盜獵威脅龜種之一的安哥洛卡象龜(Astrochelys yniphora),估計野外族群已剩不到100隻,但盜獵的惡行並未終止,科學家研判可能不用兩年,這種美麗的生物就會徹徹底底從野外滅絕。
而台灣的食蛇龜正在步向牠的後塵!
「食蛇龜吃蛇嗎?」在我們還來不及認識牠之前,牠就會消失嗎?
「你認識食蛇龜嗎?你知道台灣有哪幾種原生種的烏龜呢?」時任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的廖珠宏說,食蛇龜是台灣五種原生龜之一,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環境,同時又與柴棺龜、金龜,併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食蛇龜有三個非常好認的獨有特徵──首先牠是台灣原生龜裡色彩最豔麗的,除了金黃色的眼圈,眼尾後面還有長長的金色頭帶,龜殼上方正中央也有一條黃色虛線;再來是食蛇龜的肚子全黑,中間有一條很特殊的白色韌帶;因為韌帶的關係,所以食蛇龜的腹甲可以活動,能像箱子一樣把頭腳完全縮進殼裡,把自己關閉起來,因此又稱「箱龜」或「閉殼龜」。
「但是食蛇龜真的吃蛇嗎?別鬧了!這真的是陷阱題。」廖珠宏笑稱,只要想想到底誰爬得比較快就知道,活生生的蛇牠是追不到的,像這樣慢條斯理、憨憨的動物,在森林裡邊走邊散步,遇到什麼牠就會吃什麼,蕈類、姑婆芋的果實、蝸牛、蚯蚓,牠都可以吃得很開心。
「所以台灣的烏龜都是雜食性的,假如遇到其他動物的屍體,食蛇龜也會吃,因為那是高蛋白質的來源,因此『食蛇』的印象也許是這麼來的。」
廖珠宏說:「在野外看見的食蛇龜,比照片中還漂亮呢!」但她也無奈地表示,現在的人們──看到「有殼的」一律叫烏龜;看到海裡的頂多改口叫「海龜」;可以吃的那種知道它叫「紅龜粿」;玩瑪莉兄弟時會記得一定要踩牠一下……除此之外,對烏龜的種種恐怕都是一問三不知。
她說,因為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烏龜?關我什麼事?」導致現在全世界的專家都在奔相走告「代誌大條囉」,可是台灣多數民眾卻還不知道被聯合國點名作記號的「盜獵世界級國寶的小偷」,就出在我們自己家門裡。
遇到烏龜會交上好運!可是台灣的原生烏龜近十年噩運連連!
從文化上來看,烏龜向來代表「福祿壽齊」,老一輩常認為在路上若遇見烏龜會交上好運。廖珠宏說:「所以牠原本在自然界是這麼美好的存在,可是近十年來,已經不太對勁了……」
以食蛇龜來說,過去牠曾經是台灣山林裡數量成千上百的動物,台灣本來不管是池塘、農田、果園還是森林裡都能看見龜的蹤影,但現在大家已經很難在野外看見野生烏龜了。除了在寺廟的許願池、植物園的池塘裡,或是在夜市可以看得到的巴西龜或斑龜。
對原生龜的威脅,首先就是淺山的過度開發,這是台灣大部分野生動物都會遇到的第一個困境。我們的開發模式,好像都忘了野外還有其他生物的存在,往往一夕之間整片山頭都不見了,在全國各地都有同樣的狀況發生,這是國人印象中並不陌生的光景,可是民眾大多只想到:「好棒喔!又有一個度假村可以去玩了!」對於背後所產生的環境破壞卻很少去思考。
還有一個很大的威脅是路殺。以烏龜的構造來說,遇上路殺就只有血肉模糊的份,完全沒有第二種(生還的)可能。「這樣悲慘的畫面,已經是台灣野生動物每天的日常。我們有沒有辦法去意識到人類的馬路已經通到『別人家了』?」
可是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台灣才五種原生龜,就有三種已經被列入保育類,還有一種瀕危,那就是斑龜。瀕危的斑龜在台灣幾乎隨處可見,但以整體來說,數量也已經不多了。但是在臉書,還是有人這樣大喇喇的寫著「無限收購斑龜」。
廖珠宏表示:「台灣人很奇怪,好像只要不是保育類,就會被打上『你怎麼用牠、吃牠、虐待牠都沒關係』的標籤,真的可以這樣嗎?像斑龜,當牠們被當成商品對待的時候,就彷彿不再是一條生命,這是台灣人對自然界的資源運用的迷失──其實所謂保育類,是代表數量已經少到『我們不得不需要為牠做點什麼』,難道其他非保育類,就可以被這樣對待?」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有史以來大浩劫,食蛇龜十年少掉七成!
過去十年間,台灣淺山的森林中,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捕龜陷阱,現在還不斷改版進化中,提升捕捉的效率。這十年台灣原生龜野生數量大幅度減少,食蛇龜保守估計起碼消失了七成,柴棺龜也在短短數年之內,幾乎從野外消失。雖然已經被列為保育類,但三種之中已有兩種面臨滅絕危機。
盜獵為何會發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場需求,包含寵物市場的炒作、食材、藥材等。過往的查緝中,食蛇龜、柴棺龜更可突破各一千多隻以上的數量;十年下來,累計起來都已突破萬隻。
但廖珠宏說:「走私沒那麼好查,當你查獲一批,就代表背後有幾十倍以上的盜獵。」還有走私船的船長竟想瞞天過海,說:「我是帶到大陸去放生、做功德」,廖珠宏說:「大家相信嗎?繼續這樣的濫捕,我們台灣的烏龜到底還能撐多久呢?」
但威脅只有如此嗎?如今只要在網路搜尋「炒龜」,就會出現大量的文章。為了龐大的利益,中國大陸現在是一個炒作龜的場域,他們把全世界稀有珍貴的自然資源,包含龜在內,都當作炒作標的之一。經過有心人士的操弄,龜市場上的價值不斷上漲,早已超乎一般市場的需求,還有「成功台商」在對岸經營龜場並登上雜誌,大眾除艷羨其功成名就之外,很少理解背後帶來的生態浩劫與保育危機。
台灣很小,資源有限,食蛇龜曾經是每天在森林裡面吃吃蚯蚓、吃吃果子、安安靜靜存在的原生物種,但由於大陸已經把自己的自然資源耗光,現在把魔爪伸進台灣,不肖商人將食蛇龜大量走私運往對岸,導致短時間內台灣原生龜的野外族群幾乎消失殆盡。
「也就是說,等台灣的被抓完、日本的被抓完,全世界的野外環境就再也沒有這種可愛的食蛇龜了。」
另外,雖然許多人以為台灣沒有人在吃龜,但事實上像龜鹿二仙膠、龜苓膏等,也讓台灣每年都要進口重量高達數百噸的龜板(相當於百萬隻龜)。
「無形中,我們不知不覺消耗掉非常多烏龜的生命──我們進口東南亞的龜板,然後再把台灣自己的保育類烏龜走私出去,拱手賣給別人。」
野外盜獵不止,獲救的萬隻食蛇龜何時才能回家?
十年內共計查緝到數以萬計的龜,通常大家聽了都喜出望外,以為這些獲救的龜將能擁有一個happy ending。但實際狀況是,因為長時間被迫集體待在網袋內,並成千上百地堆疊,沒有食物與飲水,食蛇龜被粗魯地秤斤論兩買賣,不生病很難,不受傷更難,除了龜的四肢、鼻子破皮之外,連龜殼都裂了,即便終於救下來,可能半條命也沒了。
「光是要讓牠們活下來,都要花費非常大的醫療、人力與時間等各方資源,這是目前所有指定的救傷團隊都在做的事情。」除了確定完善的醫療、正常的飲食,食蛇龜收容所的環境還是不若自然環境來得理想,且收容密度太高,虛弱的龜很容易二度受傷或生病。
「比之盜獵者在野外輕易地巧取豪奪,食蛇龜復健所花的工夫迢迢漫漫,有幸恢復健康真的得來不易。」
「食蛇龜招誰惹誰?需要在收容中心過這樣的生活?」但是「野放」是保育團隊面臨的很大難題。關注過食蛇龜議題的人,可能聽過翡翠水庫之前成立了食蛇龜保護區,這是法定的保護區,也是目前少數還有野生族群的地方。
「可是只要消息一不小心透露出去,立刻就會有盜獵者前仆後繼地出現,也因此這些獲救的食蛇龜,目前還沒有太多機會,擁有安全回家的路。」
廖珠宏說:「這也就是為什麼食蛇龜保育團隊會努力地曝光,想讓大家了解台灣這麼寶貴的原生保育龜遇到什麼樣的浩劫。我們與不同單位合作過很多專題,包含龜途、龜鄉、龜去何處等,把過去十年來食蛇龜所遭遇的狀況完整的揭露給大眾。」
「如果我們可以跟牠溝通,也許牠最想問的一句話可能是:『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台灣的民眾有沒有正視到牠們沒有家園這件事情?並不是牠沒有家可以回,而是截至目前為止,食蛇龜的生存威脅,始終還沒有解除。」
其實台灣原生種動物命都「很韌」,食蛇龜像石虎一樣,牠們在淺山環境很能與人和平相處。廖珠宏感慨:「牠在地上爬來爬去,又沒有影響人類,難道我們對野生動物就不可能有另外一種選擇?」
其實只要我們肯為動物退讓一點點,真的並非需要很多,便足以讓牠們擺脫困境,許多的物種就可以獲得很大的生存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