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拾獲受傷野鳥 首重保暖
特約記者 吳冠輝/報導
東北季風吹起,正是許多冬候鳥遷徙的時期,在遷徙過程中,野鳥撞擊、失溫等事件時常發生,台北鳥會設立的野鳥救傷中心,已是民眾發現傷鳥時的緊急救護站,救傷中心提醒民眾,此時拾獲傷鳥首重保暖,並應提供牠們合宜的休養環境。
台北鳥會教育推廣副組長呂佳璣表示,近來夜晚較寒冷,提高了傷鳥的比率,都市中以斑鳩為最大宗,常發生撞擊大樓玻璃的事件,建議民眾在拾獲傷鳥時,應先以保暖為主,可以使用暖暖包或利用保特瓶裝溫熱水,協助保溫,並餵食少量水分。
另外,可將傷鳥放入紙箱中,讓箱內溫度維持在攝氏30度左右,並盡量保持黑暗,以提供傷鳥一個適合休息的環境。餵食方面,因為許多傷鳥的消化系統不適合吃固體食物,可採用注射筒裝葡萄糖水餵食。而在初步救傷後,還是建議送至附近獸醫院或是野鳥救傷中心,給專業獸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
由於野鳥救傷中心的收容量有限,因此部分傷鳥會由救傷中心人員調節,送往志工家中安置,等待身體恢復健康,再於原地野放。過程中志工會觀察牠們是否能獨立進食,或具備飛行能力,以便往後回到大自然時能妥善適應,不會遭遇危險。為了不讓鳥類過度依賴人類,在療養中適時的引導牠們,十分重要,而安排同種鳥類居住在一起,就能幫助牠們辨識自己和同伴。
擔任多年救傷志工的高康敏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動物,所以就算照顧過程中很勞累,也都能耐受。救傷經驗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一隻照護中的綠繡眼因為人的疏失而被誤踩,送至救傷中心時許多器官皆已破裂,在急救過程中,綠繡眼從一開始很怕生,到開始信任他,願意吃他餵食的食物,然而幾天後,綠繡眼還是因為內出血而死亡,「這就像是一個摯友離開的感覺一樣,心真的很痛。」
野鳥救傷中心有兩位專職的行政人員,加上一群協助支援的志工,在第一線進行搶救,讓傷鳥經過觀察康復後盡快回到大自然。目前許多醫療設備正在擴充中,預估明年獲得安置的傷鳥應可突破 3000 隻。
目前台北鳥會的野鳥救傷工作主要集中在台北市區,期望將來能夠完成全台的傷鳥救護系統,並透過教育宣導,引起民眾的關心與注意,繼而喚起民眾對環境保護與物種維護的意識,並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也成為志工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