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物櫃棄養綠鬣蜥 看見入侵種的酷

特約記者 林猷威/報導

日前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接獲了一件令人詫異的通報,原來是台中火車站站方在清理站內的置物櫃時,竟然發現了一隻活體綠鬣蜥在裡面!根據站內的規定,置物櫃內的物品若超過一個月未被領出,就會被管理者清出,但從未發現活體的大型爬行動物。也因為如此,保育學會估計該綠鬣蜥已經在置物櫃內被飼主棄養達一至一個半月了。

被棄養在置物櫃當中的綠鬣蜥自行掙脫了花色的袋子,否則會在更狹小的空間內待上一個半月。 取自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粉絲團

多數人感到訝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綠鬣蜥怎麼能在置物箱內活這麼久?其實不只是綠鬣蜥,爬行動物皆是屬於外溫動物,意指牠們能夠隨著環境改變體溫,當然也不會因為寒流來了就覺得冷;外溫動物們不像貓、狗甚至是人一樣,需要不斷的消耗能量來產生熱量、維持體溫,也表示不用持續地進食。

除此之外,若環境的溫度較低時,爬行類的體溫跟著變低,此時牠們的代謝、消化速率通常也會較慢,也因此可以在險惡的環境下維生。當然這並不表示飼養爬行類時不用每天餵牠們,但可以確定的是,牠們真的非常耐餓!在一些特別的情形下,爬行寵物會可能會拒絕進食,而有時,牠們甚至會不吃不喝長達好幾個月。

爬行類的體溫是隨著環境溫度而改變,如果牠想要讓身體暖活一點,就必須移動到熱的地方。當環境溫度無法提昇時,較低的溫度讓牠們代謝變慢,也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節省能量,直到環境改善。 取自wiki: ectotherm

綠鬣蜥長相酷炫(像酷斯拉一樣),以蔬菜為食、較其他寵物不易生病,再加上價格便宜,非常適合許多想要一探養爬樂趣的新手飼主。然而,綠鬣蜥是一種會在數年內長到超過1.5公尺的大傢伙,使得許多規劃不盡周詳的飼主們最後選擇棄養除了飼主棄養之外,水族館業者野放動物、飼養器材不夠完善的飼主讓綠鬣蜥逃逸,也都是讓綠鬣蜥流入野外的主要原因。

早在數年前,綠鬣蜥早已被列為入侵物種,而在近幾年更加嚴重;由於在野外的競爭力很強,且在台灣缺乏可以控制綠鬣蜥擴張的大型掠食者,因此牠們威脅的幅度會越來越大,對台灣的自然環境,甚至居住場所等都可能會造成難以修復的傷害

近年來,綠鬣蜥已在南台灣屏東等地建立族群,能在野外自行繁殖。光是在2015年內,野外工作者就已在台灣移除超過700隻綠鬣蜥,儘管在他們的努力之下,盡可能移除野外的綠鬣蜥,但只要普遍的飼主仍然保持相同的飼養態度,綠鬣蜥入侵的情況可能還會越來越嚴重。

很多熱門的寵物都可能在養到成體後變得很大,最後被棄養。在飼養這類寵物之前,必須做好當這些動物變成成體後的準備,或是一開始就選擇較大的環境飼養,因為棄養從來都不應是一個選項。  取自public domain

不只是台灣,在美國、亞洲的其他國家當中也有綠鬣蜥入侵的危機。由於入侵數量大、繁殖速度快、競爭力強,綠鬣蜥族群擴散的速度難以控制除了危害當地的自然生態外,也有報導記錄綠鬣蜥會啃食經濟作物、挖洞導致建築物破壞、甚至闖入民宅造成驚嚇。

目前,綠鬣蜥、澤巨蜥等入侵種已經禁止進口,在一般的寵物店中越來越難買到,但是網路上面仍有許多通路能夠買到禁止進口的活體爬行寵物。這些爬行寵物多數是在台灣自行繁殖,而少數可能是走私引進的。除了健康狀況未知以外,也難以保證賣家是否值得信賴,而此種網路流通方式更可能快速地將具有入侵性的物種放送至全台灣的各個角落,並且難以追蹤。

若要改善現狀,最好的作法即是拒養綠鬣蜥等入侵性物種。儘管目前已有許多生態愛好者提倡禁止飼養綠鬣蜥,但追根究柢仍是需要改善飼主對寵物的飼養態度。綠鬣蜥只是此種生態危害的一件案例,台灣目前還有許多棄養寵物會對環境造成可觀的傷害,從惡名昭彰的食人魚、紅尾鴨嘴、鱷龜到鱷魚火箭,甚至是變色龍等等。無論牠們長相如何,牠們也曾都是人的伴侶,而飼主應銘記,當你決定飼養的當下,那長久的陪伴就是一份責任。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