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保育雙贏 智慧放生展示成果
記者 黃靖雅/報導
在大量放生、商業放生被媒體大幅報導後,大眾對「放生=放死」的負面印象深刻腦海。其實林務局從民國100年,即開始努力和少數宗教團體達成共識,共同推動「智慧放生」。在今(2)日的「2016護生與環境永續論壇」中,「福智佛教基金會」和「僧伽醫護基金會」及指導智慧放生的保育、學術單位皆出席,呈現了近年「以救代買」的新型態放生案例。

宗教放生活動過去帶給大眾不良觀感,是因為宗教放生衍生出「先抓再放」的商業放生,以及主導放生的宗教團體「亂放」,將動物野放於不適合他們生長的環境,甚至將外來種大量野放,嚴重傷害生態環境。
農委會與福智佛教基金會、僧伽醫護基金會合作「智慧放生」,由他們提供部分資金予專業野生動物救傷單位救援、治療;在野放前,再由宗教團體為動物進行「祝福」的儀式,而不做大量放生、商業放生。
特生中心研究員詹芳澤表示,由於宗教放生在社會上有著很大爭議,當農委會提出合作的計畫時,特生中心內部也曾慎重考慮,「該淌這渾水嗎?」
特生中心在民國100年,正式開始和福智合作「傷癒野生動物放生計畫」。期間雙方不斷溝通,特生中心負責救援、提供生態解說,而放生團體接受放生數量少、接受部分動物必須要吃肉的條件。除了特生中心,福智還和漁業署、海洋大學海龜復育單位合作野生動物的復育、救傷。

僧伽醫護基金會代表釋慧明法師則說,基金會原本致力於醫療救護,也做放生。幾年前,在媒體上看到大眾對放生活動的強烈不滿,她想,「放生明明是功德,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反彈?」深入了解後,決定接受專家學者的協助,改做智慧放生,幫放生活動「去汙名化」。
釋慧明坦承,一開始教徒不太習慣,經常追問,「怎麼放這麼少?」其實這就是觀念的轉變,她說,過去宗教放生缺乏科學技術方法,在學者的指導下,現在教徒都很能理解,放多少、放在哪裡,需要專家專業評估。

南投林管處技正林國彰說,台灣特有亞種環頸雉受到許多引入種雜交,基因面臨嚴重滲漏,目前僅清泉崗軍用機場還有一小純種族群,但為了飛安,環頸雉常被網捕、射擊。
他們和僧伽合作,在清泉崗機場救護目前所有危害飛安的鳥類,並移地保育、復育野放,光今年6月到10月即救下77隻珍貴鳥類,包含一隻草鴞。但他也強調,對於好的放生模式,應以引導和鼓勵,但對不當的放生行為,一定要立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