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刻板行為 告訴我們什麼?

本文獲窩窩 Wuowuo授權轉載,撰文、編輯:蘇于寬、羅奕儒、朱翊瑄

什麼是刻板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

許多關在空洞、貧瘠環境中的動物,其行為的豐富性會降低,同時會增加對自己(像是拔掉毛髮)或是環境(像是舔舐欄杆)而出現的異常行為。 為了應付沮喪感、無聊或其他導致長期緊迫的因素,牠們會逐漸在環境中自我封閉,而不會與環境互動;牠們或許會變得了無生氣、或坐或臥或是昏睡,時間往往異常的久。

有些則會出現典型的「刻板行為」──其定義是長時間的、心神不定的、不斷重複的動作表現。當動物出現「刻板行為」時,則通常表示動物的福利很差,而這些「刻板行為」往往不會在野外發生。

大部分的刻板行為會發生在動物無法應付緊迫、或自己無法逃離緊迫環境的時候。

症狀介紹

踱步(Pacing)

動物在展示場內的任何兩點之間持續、重複的行為(通常是沿著圍欄,但也可能在展示場內的任何地方)。

繞圈子(Circling)

動物繞著環狀空間走動;如果當動物感到特別激動時,這種行動可能會更為明顯。

搖頭晃腦(Head weaving)

將頭部重複地兩邊晃動;在某些極端的範例中,這種晃動可能誇張到導致動物的前肢或者動物的前身從地面上抬起。

搖擺(Swaying)

左右搖擺,有時會導致前腳抬起來,形成一種彈跳的效果。

轉動脖子(Neck turning)

動物在改變踱步或行走方向時,會激烈地將頭部以轉圈方式往後仰。 通常動物在出現轉動脖子的狀況時,右前腳或前臂會在把頭往後仰時舉起。

過度理毛(Excessive grooming)

自我理毛過度造成毛髮和羽毛損落。

自殘(Self-mutilation)

在高度壓迫狀態下對身體重複咬、抓、傷害或拍打,導致損害或受傷。

咬欄杆(Bar biting)

咬嚼欄杆或將之含在嘴中。嚴重者可能具有攻擊性,導致牙齒斷裂。

乞求(Begging)

動物做出從遊客那兒乞討食物或獲取注意力的任何姿勢或行為。

無精打采(Lethargy)

動物是清醒的,但是看起來呆滯、懶散,或者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或長時間保持坐、躺或臥姿。

資料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動物園哺乳類動物福利評鑑手冊

刻板行為,有藥醫嗎?

「動物園經過長期研究、追蹤,即使在國外動物園,動物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刻板行為,都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取自台北市立動物園新聞稿

圈養的極限,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動物在野外的原生棲地的生活行為,此時只能以人為的方式盡可能地「改善」,但無法「根治」。而改善的重點在於「豐富化」,營造豐富化的環境,來讓動物們比較不無聊的做法,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讓我們看看豐富化的具體作為有哪些?

餵食豐富化

為鼓勵高齡的雲豹「雲新」不無聊,動物園研發了新款玩具,希望讓雲新多運動,也可以開心點。(雲新是2001年自東南亞走私來台遭海關查扣沒入後轉送動物園收容的雲豹,保育員估計雲新已經16.5歲,目前世界圈養雲豹最高齡紀錄為19.8歲。)

棉繩吊肉塊。 photo / 台北市立動物園

動物園表示,「雲新」慢慢適應這幾樣玩具後,現在一出展場就會馬上走往懸吊肉塊的位置,開始想辦法把雞腿咬下來,帶到安全的地方大快朵頤,吃完還會再次走回空無一物的棉繩旁,用爪子拍打玩耍,活動量及活動時間有顯著增加。

熱帶雨林不斷遭到破壞,野生人猿已經在今年被列入「極度瀕危」的等級。 photo / 台北市立動物園

將水果丁、樹葉和增加嗅覺刺激的花生醬或是蜂蜜,放入回收的寶特瓶內,然後放置在園內各處,讓具有高智商的婆羅洲人猿自行想辦法食用,有的會轉開瓶蓋、有的直接咬破寶特瓶、有的會將樹枝撕成適合插入瓶口的粗細,用樹枝當工具,把水果從小小的寶特瓶口挑出。

環境豐富化

為圓仔架設仿造野外的棲架,讓牠可以爬動玩耍,同時訓練身體的肌肉及攀爬能力。為了誘惑牠移動,保育員也會將筍子等食物懸掛於高處,讓圓仔攀上後才能拿取。

要誘惑大熊貓運動,果然還是要靠食物的魅力呀! photo / 台北市立動物園

在非洲象的展場中,放置了許多輪胎、木頭等玩具,為的就是讓大象的生活豐富有趣些。有時修剪或颱風天倒下的樹枝也會被當成玩具提供給動物們呢。

管理豐富化

混合展示是目前動物園的新趨勢,透過將不同的動物放在同一個環境,可以激發動物之間的互動,對於行為的豐富化有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動物園中除了長臂猿島、鳥園之外,也嘗試其他動物的混養,像是非洲野驢和弓角羚羊。

混養能夠激發動物之間的互動。 photo / 窩窩

不難發現,在有限空間的前提之下,程序繁雜的擴建工程始終緩不濟急,目前僅能在餵食、環境與管理等方面盡力營造變化,希望能豐富化動物的行為。但對於刻板行為,仍是無法全面性的避免,甚至在動物園學報的研究報告顯示:孟加拉虎因為行為豐富化的物件(視覺及嗅覺的刺激)投放後,反而更增加了刻板行為的產生,原因可能是因為開始期待豐富化的刺激,但無法持續滿足其需求(狩獵、玩耍、做記號)。

而此研究也觀察到刻板行為會發生在跟人類互動時產生,觀察紀錄顯示只要有遊客聚集時,新媽(一隻孟加拉虎的名字)就會移動前往該處並開始來回踱步。

最後我們仍不經要問,所謂的刻板行為接受範圍為何?又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被圈養的動物產生刻板行為?尤其那些需要飛翔、奔跑、狩獵的動物們無不在人類的飼養下產生刻板行為甚至精神疾病的同時,圈養究竟是愛,還是害?

本文收錄於《窩抱報》第7期「動物園的每一天
原標題:動物們,你好嗎?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