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兼顧生態 你不知的原民文化

記者 何宜/報導

你對原住民文化除了課本裡背的全台灣共有幾族之外,還有更多認識嗎?新聞上時常出現原住民非法狩獵保育類山羌等事件,常會帶給社會大眾「不符合野生動物保護、並沒有與時俱進」的觀感。上周末舉辦的「荒野中的救贖」研討會,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浦忠勇便分享了一般人所不熟悉的原住民文化。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浦忠勇本身就是位鄒族獵人,他認為台灣應該建立符合生態平衡與原民文化的狩獵制度。 取自<a href=窩窩Wuo Wuo" src="/sites/default/files/imce/admin/user2027/15196095_1230828886979374_8494677755173622267_o.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野保法第21-1條本來就允許原民基於傳統文化、祭儀去狩獵,不過或許一般人很難有機會能瞭解「什麼是原民的狩獵文化」?中正大學教授浦忠勇表示,現今社會往往對原民狩獵有很深的誤解、甚至污名化,例如認為是殺害動物、不文明的行為等等。雖然現在每個人對狩獵文化可能都會有各自的解釋,不過追根究柢就是原住民長久發展下來的一套與生活、身份息息相關的規範。例如:獵物食用完後會保留頭骨形成獸骨屋、還需要每年祭拜,除此之外還有獸神、獸靈都牽涉到很深層的文化內涵。

用山羌牙齒所做的裝飾物,或許有些人看了會認為殘忍,但對原住民而言有其蘊含的文化意義。 取自講者投影片

近年來,浦忠勇也整理了原住民跟動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他認為可以發展成一套「原住民的動物學」,例如熊屬於大地之物、不能獵捕;家豬則只能由女人餵食;山豬代表的文化意義;山羌對排灣族而言是最神聖的獵物、所以在除喪及節慶時有這個獵物代表有福氣,也會把牙齒留下做裝飾;或是打獵前看到皇蛾象徵能獵到水鹿等等。

浦忠勇說明,其實文化跟生態是在討論狩獵時兩個重要的支架,他舉例自己鄒族的部落裡就有獵人協會,談的就是打獵不能破壞生態,是在生態穩定為前提去狩獵。不過,現在針對原民狩獵的法令卻制訂得相當「不友善」,浦忠勇舉例,打獵要在30天前提出申請,但有時候獵人是趁著農閒的時候上山走走順便看能不能獵到獵物;另外,原住民還要使用不安全的自製獵槍才能打獵,還被挪威的朋友稱為世界奇蹟;還有因為缺乏野生動物棲地的調查監測,也讓原民不曉得動物可以狩獵的數量及範圍等等。

原住民的狩獵文化不是只有經濟層面、也並非只有如何獵殺的層次,而且唯有生態維持平衡、獵物才能穩定。 取自講者投影片

浦忠勇說,因為種種的限制,讓很多的狩獵活動乾脆地下化,不論是合法遵循規範的、或是商業性及休閒性的狩獵。他最後也提出幾個未來具體的改善方向,一是原住民狩獵應該兼顧生態平衡,不過前提是必須比照先進國家對動物保育及管理力式劃分不同等級;二是要建立長期的動物調查與監測,再由部落自主管理的方式建立符合生態的狩獵制度;三是定期檢討獵場生態、建立狩獵的證照、禁止玩票性的狩獵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