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海底滿是垃圾 珊瑚來不及長大
環境資訊中心 報導
原標題:基翬海底滿是垃圾泥沙 保育類珊瑚來不及長大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珊瑚礁體檢團隊於15日在台東基翬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深處和淺處活珊瑚覆蓋率都有達到國際標準的「一般」程度,但是指標性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則是寥寥可數,甚至缺席,顯示過漁嚴重。不過,工作人員表示,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滿地的垃圾和被泥沙覆蓋的珊瑚礁。
TEIA" src="/sites/default/files/imce/user/user22951/30979823896_3e64d23e28_z_0.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50px;" />
基翬(音同「灰」)位於台東知名景點三仙台南側,源自當地阿美族語「Kihaw」音譯,意思為「海灣」,屬於三仙台自然保護區範圍,也是今年8月預告列入保育物種的台灣特有種「福爾摩沙偽絲珊瑚」的棲息地之一。福爾摩沙偽絲珊瑚的發現,曾讓中研院學者陳昭倫的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沒想到一發現就因棲地狀況不良等因素而瀕危。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基翬附近的山坡上,有兩個已通過環評的「陳年」度假村開發案蓄勢待發,總面積達23公頃(寶盛12.7公頃、滿地富10.41公頃),與潮間帶僅一條馬路之隔,恐對海洋環境形成重大威脅。
調查結果顯示,淺處(4公尺)活珊瑚覆蓋率41.9%,深處(7公尺)為33.1%,屬於「一般」等級。與2014年比較,珊瑚上覆蓋泥沙的情況更為嚴重,珊瑚生長將受到影響。在指標魚類部分,僅記錄到蝶魚,族群密度為1.75-2.75隻/100㎡,不僅數量較過去為少,以前曾紀錄到的鸚哥魚、笛鯛及裸胸鯙,本次都闕如,過漁情形非常嚴重。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src="/sites/default/files/imce/user/user22951/25393537329_bd991e1c43_z.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28px;" />
如此生態失衡的狀況,如果遭逢環境變動,例如:藻類大量繁殖,可能會影響珊瑚的生存空間。指標無脊椎動物方面,淺處及深處都有魔鬼海膽和硨磲貝,前者族群密度1.25-2.25隻/100㎡、後者族群密度為0.5-0.75隻/100㎡,相較2014年硨磲貝多為10公分以下個體,今年則有觀察到近20公分的個體。……(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