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2起 貢寮擱淺龜屍又有塑膠
記者 黃靖雅/報導
本月初,貢寮3天內發現了兩隻死亡海龜,一隻是綠蠵龜一隻是玳瑁,其中玳瑁年僅約5歲,還只是青少年。兩隻海龜屍體腐爛程度不等,但皆難以辨認出確切死因,不過體內都有塑膠。
1日傍晚,貢寮大香蘭地區的岸邊,有一隻死亡海龜擱淺,雖然龜殼已剝落、屍體腐爛情況嚴重,判定可能已死亡超過1~2週,但仍可辨認出這隻烏龜是玳瑁。這隻玳瑁背甲不到40公分,應約5歲左右,非常年輕。全球有7種海龜,台灣有紀錄的有5種。玳瑁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極危物種,也是台灣有過紀錄的海龜中相對較稀少的種類。
而3日早上在萊萊磯釣場附近,也有一隻體長近60公分的死亡綠蠵龜擱淺,右前肢疑有刺網纏繞的痕跡,死亡的綠蠵龜約10歲左右。綠蠵龜也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上,為瀕危物種。
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研究員郭芙表示,海龜屍體除非是有連續性傷痕,可推測是被船隻螺旋槳打傷,或明顯有魚網纏繞,否則通常很難判定死因。但她也說,根據研究室接獲的通報案件來看,海龜擱淺,大約有半數都和漁業活動相關,不過漁業活動並非唯一的兇手,「其實應該是說,這些漁業活動只是壓垮牠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郭芙表示,海龜是生命力比較堅韌的動物,即使生病或吃進很多塑膠,都不會馬上死掉,不過如果在虛弱的狀態下被漁民誤捕、不小心跑進定置網,或是被拖網拖到,又沒有立即被人發現並接受治療,那就可能會導致死亡。她也說,研究室接手的海龜,不論是死是活,大約8~9成體內都有塑膠。
海龜體內的塑膠除了來自被隨意丟置在海中的廢棄漁網,當然還有人類活動造成的塑膠垃圾,塑膠線更常被海龜誤以為是海藻而吞入肚。
少量的塑膠,海龜有能力自行排出。不過海龜會吃到塑膠的原因除了海洋環境變差外,也有可能是生病,讓牠們的判斷力下降,分不清楚食物和塑膠,吃進塑膠後,影響到健康,身體又會變得更差,形成惡性循環。
新北市動保處提醒,若是網具已經不堪使用,千萬不要隨意棄置海中,避免纏繞到海洋生物,民眾除平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外,前往海邊遊憩時,也應注意將垃圾隨身帶走,保護海洋動物。
註:若不小心捕撈到海龜,皆可撥打118通報海巡
2016年台東地區海龜救傷教育訓練及通報系統宣導活動
主辦單位:
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東部地區巡防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時間:
105年11月17日下午2:00至16:20活動內容:
14:00~14:10 報到
14:10~15:00 台灣常見的海龜與海龜所面臨到的危機-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郭芙 助理
15:00~16:00 遇到海龜該怎麼辦?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李宗賢 獸醫師
16:00~16:20 綜合討論
聯絡電話:
0978-952-145 郭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