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鹿角非虐待 防止梅花鹿打架受傷
記者 何宜/報導
許多民眾都曾去過日本奈良看鹿、餵鹿,但大家知道奈良還有一項「鋸鹿角儀式」嗎?這項傳統是從江戶初期寬文年間(1671年)開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遊客被鹿角所傷,所以會在每年10月份鹿角長成後進行鋸角。而其實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梅花鹿,也會定期鋸角,但目的略有不同、主要是避免梅花鹿彼此打架時受傷。
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表示,梅花鹿大約2歲的時候就會長出第一個角,第3年開始每年多長一個分叉,梅花鹿最多可以長到4叉。而鹿科動物頭上的角是會掉落、重新生長的,公鹿的鹿角鈣化後,每年春天會無痛的自行掉落,5~7月再重新生長,此時長出的鹿角稱為「鹿茸」,公鹿在這期間也相當的乖巧,因為鹿茸很脆弱怕碰撞流血,等到8~10月的繁殖期,鹿角早已成熟鈣化,就這麼年復一年的循環。
台北市立動物園裡比鄰而居的兩頭公梅花鹿「偉哥」和「梅柑」,雖然長期當鄰居,但最近感情卻不太和睦。每年的8到10月是梅花鹿配種的季節,此時公梅花鹿的鹿茸也早已經鈣化成堅硬的鹿角,只見4歲的梅柑最近頻頻「侵門踏戶」地躍進鄰居8歲偉哥的家,想要挑起領地戰爭。
其實,公梅花鹿的打鬥,通常是繁殖期宣示主權所展現的本能行為,但為了避免偉哥和梅柑產生非必要的互相傷害,動物園的獸醫們決定為牠們進行季節性的鋸角。許多民眾認為鋸鹿角是一件很殘忍的行為,不過當鹿角完全鈣化後,進行鋸角對公梅花鹿來說,是不會痛也不會流血的。
而且當公鹿間發生競爭與打鬥衝突時,頭上鋒銳的鹿角極可能造成雙方嚴重的傷害,甚至還可能不小心波及到一旁的母鹿。為了讓偉哥與梅柑平安度過繁殖期,獸醫們決定幫牠們進行鋸角,而且既然保定麻最後,還會順便做身體健檢及疫苗、驅蟲藥的施打。過程中獸醫發現偉哥左側的屁股有被刺傷的傷口,檢查過後已消毒並上藥,傷口應已無大礙,關心偉哥的民眾及遊客不用擔心!
至於鋸下來的鹿角會有什麼用途?曹先紹表示,會保存起來作為志工進行教育活動時的宣導之用。他也說明,鹿角被鋸下來後,雖然公鹿還是會因為賀爾蒙的關係想要競爭領地,不過因為沒有了鹿角,會大幅降低打架受傷的狀況。此外曹先紹也舉例國外的類似案例,會將魟魚尾部的毒刺套上塑膠管避免遭螫傷。
台灣梅花鹿小檔案
英名:Formosan sika deer
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分類: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鹿屬 梅花鹿種 臺灣梅花鹿亞種
體型:身長約1.5公尺
食性:草食
特徵:毛色夏季為栗紅色,背部有白斑,冬季則為茶褐色,雌性無角。
生殖:懷孕期平均220-230天,初生幼仔體重平均3.14±0.12公斤
保護現況:野外滅絕
特徵:雄鹿在出生的第二年開始長角,每年增加一個分叉,五歲後才停止分叉,當秋季交配的季節來臨時,雄鹿會彼此卡角,以爭取鹿王的地位及與雌鹿交配的權利。每年的十月到次年一月是交配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