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寄居蟹製人造殼 是保育還是消費?

記者 黃靖雅/報導

房地產公司竟把生意做到寄居蟹身上?為了強化「替無家的你,找最佳好宅」的意象,日本一個房地產公司和科技大學合作,利用可分解材質,製出了寄居蟹人造殼。雖然在影片中,寄居蟹成功「入住」,為該計畫寫下了欣慰的句號,但「人造殼」真的是寄居蟹最好的選擇嗎?

在大批遊客有意無意的破壞下,越來越多寄居蟹無殼可棲,只能以垃圾為家。保育團體一方面呼籲遊客別從海邊撿貝殼回家,另一方面則向民眾、海鮮餐廳徵求「鳳螺殼」供寄居蟹使用。有趣的是,除了天然殼外,也有人乾脆轉而製作「人造殼」。

寄居蟹缺殼問題,並非台灣獨有,台灣、美國、日本都有單位特地為寄居蟹設計人造殼。

美國一個藝術家Robert DuGrenier,就把玻璃吹製成寄居蟹的殼,日本藝術家Aki Inomata,則用3D列印技術,製出一幢幢摩天大樓,不過以上兩種人造殼顯然不易量產,材質也不夠天然,美則美矣,在寄居蟹保育問題上,難免華而不實。同樣使用3D列印技術還有台灣的團隊「FABLAB DYNAMIC」,但此計畫已經沒有在執行。

上圖為日本藝術家Aki Inomata的作品。下圖為美國藝術家Robert DuGrenier的玻璃寄居蟹殼。 取自網路

相較於以上幾種人造殼,日本房地產公司SUUMO和東京海洋大學聯合開發出的人工貝殼,使用的是生物可分解塑膠,已經相對環保,但寄居蟹願意使用人造殼,就代表人造殼適合全面替代天然殼嗎?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認為,「廣告的效果,大於實質價值!因為天然貝殼的數量,其實沒有少到要用人工構造物補充」。

台灣有好幾個保育單位固定向民眾、海鮮餐廳「募殼」。海鮮餐廳常用的鳳螺殼,就非常適合寄居蟹使用,只要願意固定供殼的餐廳夠多、遊客不再從海邊帶走貝殼,寄居蟹也許永遠用不著人造殼。

綠島和墾丁都有保育單位在幫寄居蟹募殼。圖為綠島老屋厝前的寄居蟹房屋仲介所。 黃靖雅/攝

影片下方有網友提到,綠色會讓寄居蟹失去保護色,不過林德恩認為,顏色的問題好解決,他反而擔心會有塑化劑的問題,干擾到寄居蟹,且人造殼可能防禦力不足,更容易被捕食成功。另外,也可能使遊客認為,「可以放心撿貝殼,反正貝殼可以人工生產」,反而本末倒置。

另外有網友擔心,帶著人造殼的寄居蟹,如果被其他海洋生物捕食,對捕食者恐會造成傷害,對於這點,林德恩表示,如果捕食者把寄居蟹整隻吞下去,當然會造成影響,不過章魚吃寄居蟹是會把寄居蟹整隻拉出來吃。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