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殺手福壽螺 今成魚食、釣餌

記者 蕭士塔/台南報導

說到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福壽螺應該最具代表性,民國70年間自南美洲引進的牠們,至今每年造成上千億元的災損。一顆母螺每年可產下5500~8400顆卵,孵化率超過7成,讓牠們生生不息,成為可怕的生態殺手,不過在忙著從田裡移除牠們的同時,也有人因此小小進帳、賺些收入。

台灣民眾不喜歡福壽螺的肉質,養殖場因而棄養釀成生態浩劫。蕭士塔/攝

台灣於70年間從南美洲引進福壽螺,原為了食用,卻因為肉質鬆軟不似本土田螺,不受喜愛,被養殖戶棄養流入田間、埤池、水溝,造成農業與生態大浩劫,農作物尚未長大即被啃光,每年花費上百億投入農業防治仍無法根除,是外來種生物危害本土生態慘烈的案例。

雖然不合人的口感,福壽螺卻是許多禽鳥及養殖魚類的美食,包括鯉魚、青魚、草魚等目前普遍養殖的淡水魚,除食用一般飼料外,都更喜食福壽螺,成為營養豐富的補充飼料;而淡水魚之外,許多海水魚也會吃螺貝類,海釣者因此取用福壽螺為餌,需求量相當大。

在田間捕福壽螺,為田間除害又可增加收入。蕭士塔/攝

捕螺者手持網具貼著底泥移動,當相當數量進網後,在水中上下搖晃沖洗泥土、篩選福壽螺,賣給水產養殖業者或釣具店,在不景氣時也是一筆收入。福壽螺離水後會含水閉合,足以維持半年的壽命,可以讓釣具店慢慢銷售,不怕死亡腐臭       

 部分鳥禽也喜食福壽螺,同是外來種的埃及聖䴉因族群旺盛,被認為會危害生態,為了抑制埃及聖䴉繁衍,林務局曾在母鳥產下的蛋殼上噴玉米油,讓蛋殼毛細孔阻塞無法順利孵化,但成效不彰,也引來愛鳥人士批評,並為埃及聖䴉請命,說牠們會大量食用田間的福壽螺為農民除害,根據觀察的確如此,也讓民眾對埃及聖䴉不再那麼惡感。

雜食的埃及聖䴉因為愛吃福壽螺,讓人感覺沒那麼壞了。 蕭士塔/攝

而有機栽培的鴨間稻,也會穿梭田間覓食泥鰍、小魚及啃食稻作間的福壽螺,抑制牠們的數量看來沒有絕對的「益蟲、害蟲」、「益鳥、害鳥」,維持生物多樣性是生態保育努力的目標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