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半數斷掌! 紀錄片訴困境

記者 黃靖雅/報導

台灣黑熊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但台灣民眾除了知道牠們「瀕臨絕種」外,對台灣黑熊的其他資訊知之甚少。製作《MIT台灣誌》的金鐘導演麥覺明,2008年第一次跟著「黑熊媽媽」黃美秀入山找尋熊蹤,前後花了8年的時間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預計年底登上大銀幕,希望真實呈現台灣黑熊的生存困境,讓觀眾知道,因誤中非法陷阱,已有許多台灣黑熊成了「斷掌熊」。

第一部台灣黑熊紀錄片預計將在年底前上映!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根據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的紀錄,野生台灣黑熊只剩下200~600隻,更糟的是,其中有不少殘疾熊。2014年,黃美秀所帶領的黑熊研究團隊,重啟黑熊捕捉繫放的研究計畫後,發現竟有近50%的台灣黑熊,都因誤中捕獸鋏、套索而斷掌、斷趾,協會執行長王嘯虎表示,「以台灣的山林面積,其實是養得起這批熊的,遺憾的是,山林對熊來說不安全」。

2014年,黃美秀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重啟捕捉繫放野生黑熊研究,不幸發現,黑熊誤中非法狩獵陷阱的情況並沒有減少,這還只是倖存熊的比例,王嘯虎強調,因為重傷而感染,或是影響攀爬、捕食能力的台灣黑熊,也可能早已孤獨地死在不再安全的山林中。

跟著黃美秀做研究的學生廖贊淳表示,捕獸鋏、套索殺傷力強大,黑熊一旦誤觸極易造成嚴重傷害,除了因組織壞死而斷掌,甚至有黑熊是因為想要掙脫陷阱,自己啃斷受傷部位。麥覺明也說,拍攝紀錄片時,在山中看到連著韌帶的斷掌,內心感到無比震撼傷痛。

第一部台灣黑熊紀錄片預計將在年底前上映!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原住民狩獵議題最近有很高的討論度,針對開放「保育類野生動物」狩獵,王嘯虎強調,原民狩獵是保存傳統文化,協會並不反對,但他認為,政府全面開放保育類狩獵,恐因無力管制,而對保育類動物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

廖贊淳則說,如果狩獵和保育要同時兼顧,希望原民至少避免使用現代化、傷害力強的器具,如捕獸鋏、鋼套索。套索不要使用鋼索,其實還是能捕獲一般中小型獵物,誤中陷阱的黑熊也有能力自行掙脫。

捕到黑熊後,如果黑熊有傷會先治療,然後測量身長、體重,並幫黑熊戴上追蹤儀器。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麥覺明長期跟著黃美秀的研究團隊追逐黑熊足跡,希望讓更多人注重台灣黑熊的生存困境,即使獨立製作,也要把紀錄片推上大銀幕。《黑熊來了》將會完整記錄研究團隊捕捉、治療、測量、標放黑熊的過程,預計在年底前上映。

註:雖然最近山友目擊台灣黑熊的例子變多,但這絕不代表是台灣黑熊數量變多。人類看到台灣黑熊,很可能是因為黑熊原棲地遭破壞、糧食變少,而導致牠們冒險踏入有人類出沒的地區覓食。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