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見野鳥 不一定要出手相助!
記者 李娉婷/報導
每年的4月到8月底、9月初是「雛鳥季」,這段時間,台北市野鳥學會的野鳥救傷中心經常會收到民眾重送來的雛鳥,不過,其實這些小鳥可能不需要你救援!近年來大眾的動物保護意識抬頭,不過,在關心動物生命的同時,也別忘了自然法則與鳥類的生態,來看看把牠們帶回家或是送到救傷單位前,還能怎麼做。
野鳥救傷中心成立20多年,近來剛完成搬遷,終於有獨立的空間能夠更好的救援、中途野鳥,近年來野鳥救傷通報量越來越大,去年收治的傷鳥數達到3200隻,今年也應會再破3000隻,台北鳥會教育推廣副組長呂佳璣表示,救傷中心最常接到的野鳥是珠頸斑鳩,再來則是麻雀、白頭翁、家燕等。
呂佳璣說明,在雛鳥季,不論是身上沒什麼毛、無法站立的雛鳥,或是羽毛未長齊的幼鳥,單獨出現都不一定是異常狀態,親鳥可能只是暫時外出覓食,而雛鳥因為一些意外掉落,這時民眾若是看到落巢的雛鳥,確認牠們身上沒有傷口的話,將牠們放回樹上巢中是最好的方法,人工餵養絕對比不上鳥媽媽的照顧,若是沒有鳥巢,可以用小盒子鋪紙巾充當臨時鳥巢放回樹上。
而羽翼未豐的幼鳥正是學飛的時期,若是身上沒有明顯外傷,掉落地面也屬正常,同樣是將牠們放在稍高處,避免被貓、狗等動物攻擊即可。此外,年紀輕的野鳥對人類也比較沒有警覺心、不太會閃躲,容易讓人誤會是不是受傷了,呂佳璣表示,依據眼神、活動力來判斷野鳥是否健康是較好的方法。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斑鳩就算是健康的成鳥,也可能會發生蹲在路邊一動也不動的狀況,呂佳璣說,民眾送來健康野鳥的例子救傷中心也遇過不少,變成最後還要再跑一趟、回到原地野放。
撿到受傷野鳥,沒有經驗、但想自己照顧的民眾,救傷中心也建議先打電話向相關單位洽詢,避免因為用錯方法,讓鳥兒難以再回到野外,呂佳璣說,若是飼養者沒有拿捏好距離,將來野鳥和人太親近,野放後對牠們反而是一種危險,希望民眾帶野鳥可以來一趟救傷中心,由工作人員指導如何照顧,若是願意,還可以幫忙帶幾隻同種的野鳥回家,野鳥中途期間若有同伴,也比較不會太過依賴人。
野鳥救傷中心剛搬新家,飼料費、物資都還需要民眾的協助,目前救傷中心希望能有「製氧機」、「顯微鏡」、「防潮箱」、「板凳」(可堆疊)等物資,願意捐贈的民眾請聯絡野鳥救傷中心救傷專職:rescue@wbst.org.tw,電話:02-873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