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保育?動物園的意義在哪?

/王作城(台灣大學動物權利發展社社長)

「媽媽,你看那熊貓好可愛喔!」「爸爸你看那個無尾熊好可愛喔!」「爸爸,爸爸,你有沒有看到那個企鵝,看他走路的樣子,好可愛!」「媽媽,快看,是海豚吔!」

走進動物園,這樣的聲音此起而彼落,不能否認,動物真的很可愛,但可愛的背後,又是什麼?動物真的願意讓你看他的「可愛」嗎? 

今年五月,「長宵」死亡前難以站立的樣子。取自動物園保育網。

前一陣子,長頸鹿「宵久」在送往私人動物園六福村「借殖」的路上意外死亡,解剖後,他肺臟全面性出血性化膿;肝臟及脾臟腫大;腎臟有多發性白點;血液檢查發現有急性肌肉損傷現象。這已經是動物園一年多來因為意外死掉的第5隻長頸鹿了。

去年3月,在園內出生的長頸鹿「小鶴」,因拒絕進食,不到2個月就夭折; 同年8月,母長頸鹿「妞妞」難產,母女雙亡;今年5月,27歲的母長頸鹿「長宵」因病過世。動物園對於動物的醫療救助,真如他們說的那麼專業?

事件發生後,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7歲的「宵久」已經跟他父親出現爭奪配偶的情形,因此去「借殖」是更好的作法。但真是如此?動物園一直用「保育」、「教育」、「維護動物福利」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斷引進原本根本不屬於台灣,也不適合生長於台灣的動物。

再看國際間動物園的共同現象就是引進、買賣、繁殖、交換,更甚者,處死(如去年丹麥動物園處死長頸鹿,甚至將屍體分給獅子;今年辛辛那提動物園射殺瀕臨絕種山地大猩猩等),他們背後的原因,真如動物園所說的那麼美好,那麼令人嚮往?

「宵久」被借殖時,躺在箱子裡完全無法站立,這樣對動物真的好嗎?取自動物園保育網。

如果動物園真有教育意義,你知道一個人平均會待在一個動物的圍欄前面多久?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14年統計,平均一個人是20-30秒,然後就直接離去。20-30秒之間能學到什麼,想也只能知道那動物長什麼樣子罷了。如何奢談動物福利?如果把原生地在非洲的獅子關在台北,應該在沙漠裡行走的駱駝放在籠子裡,他們快樂嗎?保育?保種?現在全世界動物園裡的蒙古野馬,基因都是來自19世紀俄國軍官Przewalski從野外捕獲,而存活的28隻野馬,近親交配,真能保育?

熱帶的紅毛猩猩住在台北,真合乎動物福利嗎?取自動物園保育網。

無論是公立或私立,把一大堆不適合圈養的珍稀動物,硬是關在籠子裡(比如海豚用回音定位,把他養在小小的籠子裡,成天面對自己的回音,就跟把一個人關在四面八方都是鏡子的房間一樣,其痛苦可想而知)。

動物園真正的目的,不過就是賣他們的「萌」,賣他們的「可愛」,有本書叫《兒子的大玩偶》,在這裡可能可以改成「動物園的大玩偶」。因為一隻隻的動物就是動物園包裝成的商業明星,動物園的玩偶,沒用了,就一腳踢開,拿去「借殖」,壓榨最後的利益。

真正的「物種圈養保存」,是一邊圈養,一邊讓他學著適應野外的棲息地。而不是像動物園這樣,打著保種的名號,包裝著商業利益。此外,因為當地可能有牧民、農民,因此生態學者也會強調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共處,苗栗的石虎米便是最好的例子。

苗栗楓樹窩石虎米,結合石虎保育與當地經濟,創造人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取自楓樹窩石虎米粉專。

在台灣,許許多多掌管動物生殺大權的動物園及展示場所,動保法仍難以顧及。除了敦促立法,人們重新思考如何面對動物園,怎麼看待它,也決定了動物園裡數以萬計動物的命運。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