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星砂 不浪漫的真相
實習記者 許雅婷/報導
「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炎炎夏日,你是否也來到海邊度假勝地,在沙灘上仔仔細細的淘著沙,想找到傳說中的星砂呢?其實這些外型討喜的小星星,不是普通的沙子,更不是商人口中的愛情傳說,而是貨真價實的生物,有孔蟲。而這珍貴的海洋資源,受到人類的濫採數量持續銳減中。
有孔蟲是海洋單細胞生物,於五億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牠們生活在淺水地區,擁有碳酸鈣外殼以及偽足,靠捕食浮游生物來維生,壽命只有短短幾個星期。等到牠們死亡後,有孔蟲的外殼不會被海水分解,隨著海浪被沖上岸邊並大量堆積在沙灘上。由於部分有孔蟲的外型和星星相似,所以被人類取名為星砂。
有孔蟲化石(包括星砂)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指向化石。由於有孔蟲從寒武紀時期在地球各地生存至今,牠們數量多且能因應不同環境快速演化,因此可以作為古海洋鹽度、溫度變化的依據,也可以用來推斷地質年代、其他生物化石定年、探索石油、洋流走向等等,對海洋地質相關研究有極大的貢獻。
在臺灣墾丁和離島地區可以看見星砂,但是由於遊客和商人大量採集的影響數量銳減,其中墾丁星砂灣已經列入國家公園保護區範圍,依法禁止採集;小琉球和擁有最多星砂的澎湖也有相關措施保護星砂。但是以綠島為例,當地業者表示,目前在沙灘上已經很難看見星砂的蹤影,要走到潮間帶地區才能找到。
如果持續大量採集星砂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林慧玲教授表示,若持續在沙灘上大量撈走星砂,就必須擔心海岸線被侵蝕的問題。另外,部分地區沙灘上的星砂被採完了,人們跑到潮間帶地區去採集,結果把活著的有孔蟲也一併撈走,這對整個生態來說是很糟糕的打擊。海裡有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是有孔蟲,如此一來食物鏈受影響,造成的傷害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
星砂是商人利益和一般民眾誤解下的犧牲品,大部分的人不知道星砂是什麼,也沒有感受到有孔蟲的重要性,加上商業利益包裝的浪漫噱頭渲染下,使牠們既不受重視還被人類迫害。雖然有孔蟲目前不是瀕臨絕種的生物,也並非每個地方都有立法禁止採集星砂。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拒買、拒採星砂等自律的方式,讓這個美麗而珍貴的海洋資源繼續留在沙灘上,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