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串聯合作 助保育類傳宗接代

環境資訊中心 / 報導

原標題:從非洲野驢跨國保育計畫 看動物園保育大任
(
本文出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林務局合作的「生物多樣性」專欄)

當你逛動物園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那些只有兩三隻的動物們該怎麼傳宗接代?

想想看台北市立動物園裡的團團圓圓,雖然牠們的努力有了愛的結晶圓仔,如果圓仔有一天長大,到了繁殖期的時候,該找誰與牠生孩子呢?在動物園裡,傳宗接代的問題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棘手,尤其是那些野外族群已經快要滅絕的保育類物種,牠們通常因為個體少,生育率又低,生了幾年都生不出來;或是近親交配太頻繁,導致基因庫過度單一。

非洲野驢的頭部有獨特的黑白色鬃毛,足部則有不規則的黑色線條,彷彿穿上刷破的牛仔褲。攝影:羅聿。

另外一個情況雖然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裡去,那就是即使物種能夠生孩子,牠們的數量在還沒辦法形成穩定族群之前,動物園能提供的生活空間就已經到達極限,沒有辦法讓牠們再生下去。

動物園大串聯 動物聯誼機會更多了

偏偏生孩子這件事總是說來就來,管理保育類動物的繁殖,對動物園的工作人員來說,是個甜蜜又痛苦的負擔。「繁衍之痛」在過去一直困擾著全世界的動物園團隊,不過這個情況現在正漸漸翻轉。

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支持的「歐洲動物園及水族館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a, EAZA) 」,在全球41個國家共有340個由動物園、水族館和保育機構組成的會員,透過整合管理的方式把全世界的動物園連結在一起,共同推動一項跨國合作,將會員所屬機構的保育類物種做「異地保育的調度與分配」。

台北市立動物園圈養的三匹非洲野驢1公2母,分別來自捷克拉貝河畔烏斯季動物園,法國的波格雷野生動物園與彼利埃動物園。攝影:羅聿。

在EAZA的協助下,會員機構的保育物種可以和其他會員機構的族群交配繁殖:棲地到達飽和的物種,經由EAZA安排去到有多餘空間且環境適合的會員機構飼養,如此一來,除了解決了各地動物園保育類物種的繁衍問題,也紓緩了圈養空間不足的困境。

著名的成功案例之一是歐洲瀕危物種計劃(European Endangered species Programme, EEP) 底下的非洲野驢物種保育計畫。......(閱讀更多)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