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蛇日 翻轉對蛇的錯誤認知!
特約記者 瑭芯/報導
7月16日是世界蛇日,訂立目的是為這類常被人誤解和討厭的爬行動物平反,希望更多人關注具重要生態價值的物種,並學習欣賞牠們的獨特。本文繪圖皆為野生動物追思會授權。
蛇的形象在中華神話中,人類始祖:伏羲、女媧.都以蛇身人首形象呈現。蛇也被認為是龍的原型,又被稱作「小龍」;在其他國家也有以蛇為形象的神,印度神話「攪乳海」的創世故事裡有蛇神「婆蘇吉 वासुकि 」,在西非有創造世界的巨大虹蛇「Aido-Hwedo」及澳洲守護資源與生命的虹蛇「Ngalyod」,臺灣排灣族也將百步蛇視為祖靈敬重。
然而,蛇也常被視為負面象徵,舊約聖經中,有誘拐亞當夏娃偷嚐禁果的蛇形惡魔「莉莉絲 לִּילִית」及蛇型的巨大海怪「利維坦 Leviathan」;北歐神話也有邪惡的塵世巨蟒「耶夢加得 Jörmungandr」,日本有常造成河川氾濫的「八岐大蛇 ヤマタノオロチ」,中華文化則有<<白蛇傳>>裡被法海禪僧視為妖孽而收伏鎮壓的白蛇精。
根據農委會2014年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台灣現有51種蛇類,有17種列為保育類。其實,蛇在自然環境中會以小型昆蟲、小型脊椎動物 (蛙、鼠、鳥) 甚至一些動物的卵為食,與猛禽和大型肉食動物一樣是生態系高階消費者,能控制食物鏈中較低階層消費者(草食動物…等)的數量,進而維持生態系平衡。也因此,蛇類整體數量並不會太多,對一般人來說,蛇類是不常見的。
蛇類是少數會捕食老鼠的野生動物,1隻1公斤的眼鏡蛇,一年可吃掉11公斤的老鼠(約500隻小鼠)。若蛇類出現在農田中或住家附近,就能有效控制老鼠數量,減少鼠害。然而獵捕、蛇皮製品、虐殺、路殺、人蛇衝突、棲地破壞,這些每天都會發生;當牠們在環境中消失,老鼠生存壓力變少,數量就會增加,鼠害 (傳染病、農作財產損失) 也將大增。因此,蛇出現在人類生活環境中算是好事呢。
很多人都以為所見的超大眼鏡蛇,都是宗教人士放生的外來種噴毒金剛王蛇;其實台灣有原生種眼鏡蛇,目前也沒有確切的外來種紀錄,而眼鏡蛇是以體型優勢決定能不能成功繁殖的動物,繁殖季本來就會有較多大型個體,只是人們沒注意到而已。
很多人認為蛇會主動攻擊人,為了避免傷害其他人,應主動把蛇殺掉;台灣的蛇不會主動攻擊和追人,被蛇攻擊的原因多是人為不當捕抓、太過靠近而驚擾到牠。說人怕蛇,其實蛇更怕人,蛇是節能的動物,牠不會想冒險或浪費力氣去攻擊體型大自己很多的人類。多數蛇面對驚擾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虛張聲勢的警戒。
很多人認為喝蛇酒,吃蛇肉湯能補身治病;其實野生蛇寄生蟲多,進補效果有限,懷疑身體不好就應該就醫檢查。還有常見媒體報導忠犬護主鬥蛇,身為主人與有榮焉;殊不知,蛇也只單純在自己原本的棲地「蛇來蛇去」而已,多數狗攻擊蛇只是本能的攻擊動物,不一定是護主。而寵物與蛇發生衝突都不是好事,往往兩敗俱傷,身為飼主應善盡責任避免毛孩受傷害,也避免無辜動物傷亡。
希臘神話中醫療之神「阿斯克勒庇厄斯 Ἀσκληπιός」所持的蛇杖是醫療象徵,世界衛生組織 (WHO) 也以此圖騰作為旗織,並被繡在醫師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