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犬長期服藥 飼主須觀察紀錄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抽搐未必是癲癇 相關疾病列給你看」一文,探討了犬隻癲癇的確診流程,本文要談原發性癲癇的治療照護。犬隻原發性癲癇的治療,乃是使用抗癲癇藥物的對症療法。治療方式有居家維持療法、叢聚發作(Cluster seizures)或持續癲癇發作狀態(Status epilepticus)時的緊急住院治療。治療期間可能是數年,也可能是終身,獸醫師應充分告知相關資訊,飼主則須依醫囑按時投藥。
人類有20多種抗癲癇藥物可依病情與症狀使用,但狗兒基於作用時間和安全性考量,能夠使用的藥物十分有限。第1線用藥必須符合單劑即能獲得足夠的抗癲癇效果、長期投藥的副作用低等條件,台灣目前以Phenobarbital為主流,日本近年則多採自行研發的動物用藥Zonisamide。
Phenobarbital效果佳,但除了容易引起嗜睡、運動失調、多喝、多尿、多吃等副作用外,還有肝毒性和誘導肝臟代謝酵素等問題。東京大學松木直章教授監修的《犬隻原發性癲癇之診斷與治療》提到,長期服用Phenobarbital的狗兒,肝毒性(肝細胞變性、肝炎、肝硬化)的發生率為6~15%,潛在性肝病的風險更高。
Phenobarbital的有效血中濃度範圍是20~35μg/mL,一旦超過35μg/mL,肝毒性的風險將大幅提升。因此,如果逼近35μg/mL仍無法控制發作,就得併用第2線用藥。以下是日本第1、2線抗癲癇藥物的優缺點比較:
當狗兒符合下表任一條件,便要開始投藥治療;若不治療,恐致發作頻率增加、提升叢聚發作和持續癲癇發作狀態之風險,造成腦部二次傷害。若選擇投予Phenobarbital,應於兩星期後回診測定血中藥物濃度。接下來一邊觀察發作頻率,每隔4~6星期回診監測。即令發作獲得控制,仍應每隔6~12個月做肝功能檢查。
投藥治療通常得花數星期至數個月才能確定最適合的方案,期間依發作頻率和狀態調整藥物。若是單次或時間短暫(3分鐘內)的發作,危及生命的可能性較低,要冷靜處理。倘使發作超過3分鐘,或有叢聚發作、持續癲癇發作狀態病史,則應使用肛門塞劑Diazepam,並與獸醫師聯絡。單次發作超過5分鐘,由於腦部二次傷害、後遺症及死亡風險較高,須緊急住院治療。此外,一天發作數次的叢聚發作也得就醫,進行積極管理。
第18卷第4號《貓咪內外科期刊》刊載了一則關於貓科動物聽覺反射性發作(FARS)的研究,其中提到老貓容易因鋁箔紙沙沙聲、湯匙敲碗聲等生活噪音引起發作。家畜衛生試驗所「小動物疾診斷輔助系統」也指出,癲癇犬貓可能因強光、惡臭、噪音、壓力等環境刺激引起發作。
筆者的吉娃娃「板鼻」患有原發性癲癇,在治療尚未穩定前,很容易因吹風機引發臉部震顫,也曾因鄰居裝潢聲、旅行外宿隔天、不慎被踢中頸部翻倒的數小時後,出現強直陣攣發作。總之,癲癇犬不宜受到驚嚇,應盡量保持生活穩定,避免壓力過大。有些狗兒可能會受溫度、氣壓,甚至月亮盈虧等的影響,飼主須多加觀察,預做防範。
日本共立製藥建議飼主寫日記,並提供癲癇治療日記範本。飼主可下載記錄狗兒的健康情況、發作時間及狀態,投藥後也可畫圈標示。投藥後在日記標示是為了避免忘記投藥,導致藥物血中濃度不足而引起發作,同時亦有防止重複投藥的功能。記者持續撰寫治療日記近5年,深感相關紀錄對觀察誘發情境和調整治療方案之助益。在與獸醫師密切配合下,板鼻已有3年未發作。
對於1年以上未發作的案例,可考慮以每兩個月減少10%第1線用藥的方式減量,如果成功停藥,再進行第2線用藥的減量。根據東京大學的數據,約10~15%原發性癲癇犬在生涯的某個時間點治癒,其中多屬老化伴隨的自然痊癒,但也有部分案例是在結紮、交通意外或其他重症治療期間不再發生癲癇。
有報告顯示原發性癲癇犬的中位存活期約7年。在抗癲癇藥物奏效,發作大幅輕減,且未出現藥物副作用的情況下,許多案例也能跟正常狗兒一樣安享天年,唯發作造成猝死的風險仍不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