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為何不能養?8理由告訴你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日前有業者向立法委員陳情,希望農委會林務局能解除貓頭鷹飼養限制──近年來網路上許多來自日本的「寵物貓頭鷹」影片被大量轉載,甚至還有「貓頭鷹咖啡廳」的問世,讓不少民眾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台灣不能養貓頭鷹?台灣猛禽研究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等保育團體出面說明8大原因,告訴你為何台灣不該開放飼養貓頭鷹!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近來收到好幾隻因不當飼養而身體狀況異常的貓頭鷹幼鳥。(所有的貓頭鷹在台灣都是保育類動物,禁止飼養,若拾獲請聯絡保育機關) 取自「野生動物急救站」臉書

危及野外族群

一旦開放貓頭鷹可以人工飼養、繁殖、營利使用,開放名錄中如果包含與台灣相同或相近的物種,極可能造成台灣本土物種的盜獵壓力。

具有入侵風險

被列為允許圈養繁殖的貓頭鷹種類,多半繁殖能力較好,逸出後更容易在野外建立族群,除了獵捕台灣原生物種,更有可能與原生種貓頭鷹競爭棲地。

另一方面,人工圈養族群攜帶的病源與寄生蟲,也可能對原生族群造成衝擊,近來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的外來種「埃及聖鹮」移除問題即是一例,一旦動物意外逸出野外、建立繁衍族群,整體社會及生態環境將付出極大成本。

政府缺乏管理辦法

截至目前為止,政府尚未針對猛禽在人工環境下飼養的場域要求進行規範,而相關的繁養殖產業也沒有配套管理辦法,此外,目前市面上已存在的鸚鵡、日猛禽[1]等特殊寵物,販售亂象與棄養情形也不見任何有效管理。

政府缺乏所需人員與資源

目前動物保護執法人員與經費,早已不足以處理現今動物、寵物、外來種的問題,引進更多外來物種,勢必會使問題更加惡化。

欠缺經濟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評估

目前沒有任何評估提出引進貓頭鷹將會有多少經濟效應,而政府在落實相關規定的執行上,將會需要多少資源、經費、人力(請注意,政府現在已經欠缺資源執行現有工作了)。若政府執行時,所需經費大於或等於引進貓頭鷹之經濟效應,結果將會是少數業者受益,而衍生的一切處理經費,如棄養與入侵外來種的風險與成本,則由全民買單

引進外來種造成的問題與不具必要性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調查分析中發現,1600年來動物絕滅的原因有39%是由於物種的引進,36%由於環境的破壞,23%由於狩獵和有意捕殺(世界資源報告 1995);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策略專欄中也強調,世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機制與外來種的引入有關(Reid et al., 1989)。

IUCN曾對移置物種在國內經營管理上提出建議:「應制定法令限制不必要的的引種與動物進口」,我們不應忽視造成動物滅絕的這39%,並質疑引進貓頭鷹的必要性。

違反動物福利

不管日夜猛禽[2],人工飼養都需高度的技巧、平衡的飲食與充分的活動空間,目前在台灣,大部分的飼主缺乏適合的場域和教育訓練,在人工環境下,圈養這類高智能的生物,在動物福利上有很大的疑慮。

有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政府施政的方向,教育部在各級學校也極力推廣,但民眾往往因一時流行、媒體或寵物業者的推波助瀾,加上貓頭鷹可愛的外表而有飼養慾望,卻不知道貓頭鷹是猛禽、具有危險性,在對物種習性不了解的狀況下,極易造成傷害與形成棄養潮。

國外近年開始出現以貓頭鷹為攬客招牌的咖啡店、餐廳,但是裡面飼養的貓頭鷹極可能整日皆處於高度的精神和生理緊迫,國內業者起而仿效之下,易淪為商業展售生命的錯誤教育。

日本近年來開始出現「貓頭鷹咖啡廳」(owl cafe),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與貓頭鷹「互動」。 flickr_sousui

基於這8點原因,台灣猛禽研究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等保育團體反對貓頭鷹解禁成為可供人工飼養、繁殖、營利使用的物種,呼籲政府嚴格把關、不得開放之外,也希望民眾加入守護貓頭鷹的行列,一起反對開放飼養貓頭鷹。

 


[1] 台灣目前有黑兀鷲、蒼鷹、紅尾鵟、紅鳶、栗翅鷹、遊隼等6種猛禽的人工繁殖後代可以合法進口與飼養。更多資訊請見台灣猛禽研究會:國內猛禽飼養法規與現況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