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掛網 遊客伸援手呼籲
記者 何宜/報導
一般民眾對於寄居蟹的印象,或許只有在遇到海邊或夜市裡的攤販兜售時,才會注意到,事實上,寄居蟹可以分為水生及陸生,對大自然而言,寄居蟹就像清道夫一樣,在大自然循環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過日前有遊客到綠島玩的時候,竟發現有寄居蟹被農田設置的魚網給纏住受困、最後死亡,也呼籲民眾想辦法改善並保育寄居蟹。
鍾小姐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在5月21-23日到綠島旅遊,22日晚上由解說員帶領大家進行夜間導覽,沒想到在最後一個看寄居蟹的生態廊道行程時,竟意外發現被魚網纏住、死亡多日的寄居蟹。鍾小姐寫道,農民為了防止梅花鹿闖進菜園偷吃農作物,於是在菜園四周架了魚網,沒想到許多寄居蟹在通過時遭纏,為了脫困只好脫殼離開,不過在烈日下經不起高溫,最後大多不幸死亡。
鍾小姐見狀也向附近民宅借工具試圖協助遭纏的寄居蟹脫困,並記錄下這樣的情況,更擔心屬於保育類的椰子蟹也可能會遭殃,她表示總共有3隻寄居蟹死亡、3隻獲救,1隻體力不支隔天死亡,此外事發地點位於公館國小旁的寄居蟹生態區,路邊的生態廊道因施工尚未恢復,也導致寄居蟹橫越馬路,有被車輛輾壓的危險。
長期在綠島進行生態調查的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助理呂縉宇(綽號「山豬」)表示,照片上受困的寄居蟹為短腕陸寄居蟹,但在所有的陸生寄居蟹裡,目前僅有椰子蟹屬於保育類,加上農民是在自己的土地架網,似乎也不構成違法,他認為應可以採用溝通的方式改善,才不會造成對立。
「山豬」也說明寄居蟹之所以受困的原因,是因為綠島大部分農地緊鄰海邊,與寄居蟹活動棲地重疊,但其中以短腕陸寄居蟹活動範圍最大、體型也長得較大,所以比較容易到達農田、又無法順利通過網目;另外一些體型較小、活動範圍也小的寄居蟹(如:凹足陸寄居蟹、灰白陸寄居蟹)就比較不會發生受困情況。
提到陸寄居蟹的族群數量,1991年以來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綠島的「山豬」說,寄居蟹因為分水生、陸生,族群數量龐大不容易估算,但短腕陸寄居蟹的數量感覺減少最多、凹足其次,原因就跟活動範圍相關,活動範圍越大越可能跑到馬路上、路殺機率也大增。加上短腕寄居蟹使用的蠑螺殼大部分是食用的螺貝類,所以野外寄居蟹能循環使用的殼就越來越少。
記者致電台東縣建設處城鄉環境工程科,內部人員表示因原單位有重新整併,該單位目前在和綠島鄉公所確認施工情況,至截稿前尚未回覆。
如果一般民眾也想替協助保育寄居蟹,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和義守大學合作的「寄居蟹安家計畫」就號召民眾可以捐贈貝殼、螺殼讓寄居蟹「有家可歸」,而且民眾捐贈的殼上都會刻上一個專屬的流水編號、稱為「愛的門牌號碼」,讓捐贈的人與接受捐贈的寄居蟹有著緊密的連結,寄居蟹換上新家後就會穿著有門牌號碼的新房子在綠島上到處跑。
若您有食用過後、或適合的貝殼,歡迎捐贈到以下單位:
(如果家裡有超過1斤重的螺殼,請洗清乾淨、包好後寄送;如果只是少量,那可以直接找個時間丟回海邊。)
- 義守大學:「台東縣台東市綏遠路二段43號 鄭淑芬小姐收」
- 生態工作者:「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利民路99巷11號 呂縉宇收」
-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路17號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收」
- 海生館:「944屏東縣車城鄉後灣路2號邱郁文研究團隊收」
- 後灣保育協會:「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193號後灣保育協會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