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萬狗入收容所?去年7萬9
記者 李娉婷/報導
很多動保界名人演講時,都會說「每年有10萬隻浪浪進到公立收容所」,真是這樣嗎?從官方公開的資料中可以發現,2008和2009年進入收容所的狗隻其實都在12萬隻以上,但到去(2015)年已減少為7萬9千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是流浪狗真的變少了嗎?讓我們來比對每年的動保大事、相關政策,找出原因。
根據農委會「動物保護資訊網」公開數據,2015年全台公立收容所共收容79,251隻流浪動物,相較於2008年的12萬隻,已經整整少了4萬多隻,而從2009年開始,收容量更是連年下降。最初的幾年,收容量每年僅減少數千隻,但在2014年有了重大轉變──2014年收容隻數除了是首次跌破10萬外,也比2013年少了18,300隻動物入所,減少的量是前一年的9倍!
2012-2015年公立收容所收容動物隻數
李娉婷/製表
近年來影響總收容隻數最多的,大多是台中、台南、高雄、新北、台北五都,自2014年起,全台總收容數大量減少,其中新北市2014年減少收容的隻數為全台最多, 2015年則是台中市居冠。
細數各年度的動保大事,2013年底,電影《十二夜》上映,流浪動物在公立收容所中的12天生命倒數被揭開,除了輿論沸騰,造成政府機關莫大的壓力外,民眾將動物送進收容所的意願也大幅降低,對於2014年整年的流浪動物保護工作有廣大深遠的影響,台灣社會關心流浪動物的意識也持續至今。
2015年新版動保法通過,公告全台公立收容所2年後零安樂死,為了做好準備,許多縣市想盡辦法減少收容量、增加送養率,其中台南市與新北市不待2年的緩衝期,自2015年初就開始實施零安樂政策,不過當年度減少收容隻數最多的地區,是台中市。
台中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組長洪惠雅表示,2015年時台中市動保處開始落實「精準捕捉」、「提高不擬續養門檻」、「試辦街貓TNvR」三政策,應該是減少收容量的主因。
收容動物的來源有民眾通報捕捉與飼主不擬續養,洪惠雅說明,對於民眾通報捕捉流浪狗,只抓有行為問題的犬隻,並增列「不受理匿名舉報、舉報人需在現場配合」兩項新規;不擬續養需先在「寵物送領養佈告欄」刊登寵物送養資訊,60天後未成功送出,才能至動物之家辦理;街貓TNvR計畫則是大幅降低流浪貓入所量。
儘管不能說收容數減少,就代表台灣的流浪動物減少,可能還有民眾對於流浪動物的容忍度增加,能接納牠們生活於街頭、民間收容單位增加等原因,但這些也都指向社會對於流浪動物的寬容度增加。
公立收容所零安樂死將在2017年2月全面實施,也不禁令人擔心,屆時如果沒有做好源頭管理,社區的流浪貓狗數量暴增,一般民眾是不是還能保持容忍度?官方如果想要更精確地探究政策成效,建議應把收容所的公開數據再細分為犬、貓,並進行民間收容所普查、統計遊蕩動物數量等,不止讓進收容所的動物數量減少,所外流浪動物也能逐年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