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鹿情深 他盼未來全台可見

記者 何宜/報導

他自小喜歡往動物園跑,曾經膽大包天地跳進圍欄裡騎犀牛,抱持著對動物的熱愛赴美攻讀野生動物經營管理,他是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王穎。或許是因為多年野外研究鍛鍊出一副強健的體魄,在採訪當天的寒流低溫下,王穎卻只穿著一件短袖薄襯衫,問他不冷嗎?他笑著回答:「怎麼會!我可是每天洗冷水澡呢!」

師大生科系教授王穎,研究梅花鹿復育計畫多年。  何宜/攝

對於一直遭動保團體非議的「動物園是否該存在」這點,王穎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自己會對動物有這麼深的情感,是因為小時候爸爸每週都會帶他去動物園而培養出來的,他也認為,如果現在的環境有辦法讓小孩在日常就能接觸到動物,那就真的不再需要動物園。

因為在國外的研究背景,王穎自圓山動物園遷移自木柵時期,便參與了復育梅花鹿的計畫,他回憶,1982年時東海大學客座教授甘愫善(已故)有感於台灣梅花鹿復育的重要性,並獲得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等人的協助,網羅動物行為、畜牧、植物、歷史等相關專家組成梅花鹿復育研究小組,希望能讓梅花鹿回到野外生活,並挑選墾丁國家公園成為復育地點。

綠島居民飼養的梅花鹿。 取自維基百科

無奈經歷了最初復育地點勘查的「準備期」、到1991年正式將鹿群遷入復育區圍籬內適應環境的「放養期」、自1994年至今將鹿隻從圍籬中野放的「野放追蹤期」,距離當初希望梅花鹿能恢復早期遍佈全台中低海拔平原及丘陵地的目標,現在看來卻好像仍遙不可及

對此,王穎提到了許多現實層面的因素,像是農民對鹿破壞農作物感到困擾、流浪狗對鹿群的侵擾、還有現代民眾缺乏對野生動物的正確觀念。目前墾丁公園的梅花鹿是呈現小區域數量過多,但牠們卻始終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越過南迴公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族群數量過多而產生的「人鹿問題」便是現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部分。

早期梅花鹿是人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全台皆可見。 取自維基百科

但梅花鹿的復育議題在現代卻不那麼受大眾所關注,王穎感嘆因為缺乏對該物種的認識和熱情,如同10幾年前舉辦戶外教學,學生都很願意參與,但現在則因學生意願低而很少舉辦。要如何喚醒或培養年輕一代對動物的熱誠?王穎說,應該著重在深入體驗及關懷之上,最容易的就是到動物園走走、或是從隨處可見的昆蟲觀察起。

台灣梅花鹿小檔案

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英文名:Formosan sika deer

鹿科,草食性動物,為台灣特有亞種。

過去曾有大量族群生活於中低海拔的平原及丘陵地,但受到強大的狩獵壓力加上棲息地因農業開發而遭破壞,導致野外族群數量銳減,並已在1969年左右滅絕,所幸在動物園及民間養鹿場尚有飼養族群使其種源得以保存。目前墾丁國家公園及綠島的野生族群來自人工復育野放,是再成功引入的案例。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