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的動保評鑑 讓縣市良性競爭
記者 何宜/報導
去年初新版《動物保護法》實施後,將在2017年上路的零安樂死最受矚目,為此,農委會也分別在前年及去年推行改善收容所硬體、軟體的長期計畫,就是希望協助各縣市能做好相關配套。目前民眾對於收容所的印象,大多仍認為是劊子手、人人喊打,不過農委會內部一項已經推行15年之久的全國動保評鑑,有效促成縣市的良性競爭,改善收容品質。

農委會每年度會進行2項全國動保評鑑,分別針對:「動物保護業務績效評鑑」及「動物收容及管制業務評鑑」,並會依成績訂定特優、優等、甲等、進步獎等等。不過這項評鑑卻鮮為人知,在農委會官網、動物保護資訊網都查詢不到相關資料,只有部分獲獎縣市會主動刊出訊息。
提到評鑑,或許較為人知的是去年關懷生命協會舉辦的「2014動物保護行政評鑑」及農委會定期辦理的特定寵物業評鑑,不過兩者各存在部分弊端、造成民眾對評鑑的信任度不高,例如前者完全仰賴地方政府提供書面資料審查、欠缺實地探訪;後者則是過於重視文件完整性、無法反映實際照顧狀況。
至於各縣市的動保評鑑內容又是如何?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江文全解釋,動保法在1998年施行後的第2、3年開始,就有了動保評鑑。不過初期動物保護業務歸畜牧處管、而動物收容管制則歸防檢局,直至2007年左右才全部回歸畜牧處。

而這2項動保評鑑主要目的是行政業務的督導,並透過評鑑結果達到鼓勵地方縣市重視動保業務。江文全也坦言,執行動保法還是仰賴地方主管機關,不過有時候因為各縣市資源分配不均、首長重視程度不一、預算有限等因素,不一定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於是透過有著嚴謹流程及量化指標數字的評鑑,帶動各縣市的動保效能。
而大家最在意的評鑑方式,江文全表示,評鑑除了少數項目有委託專家突擊檢查外,大多數為白紙黑字有根據的指標數字,而且每年權重還會改變,例如去年就針對新版動保法增定「裁罰率提升最佳獎」及「絕育率提升最佳獎」等。而該年評鑑重點、計分方式等則會在年初的動物保護行政協調會上向各縣市公布,後續則透過每個月各縣市的公務報表蒐集資料、上傳後就不得隨意更改。
江文全笑稱,評鑑結果絕對經得起各縣市同仁檢驗,因為如果沒公信力各縣市動保處絕對也不會在意這個評鑑、更不會想要爭取更好的成績,但其實實施至今,看得出各縣市有在互相觀摩學習,甚至人力資源較不足的台東、宜蘭縣,還會發揮地理環境特性作推廣,代表評鑑絕對是有效果的。

動物保護業務績效評鑑項目列有6大項:「寵物登記績效、寵物業管理績效、執法及行政績效、犬貓絕育績效、業務創新方案、及實驗動物人道管理行政作為」,其中業務創新方案為加分項目,需要各縣市自行舉證、再由專家獨立審核,該比照辦理的實驗動物行政作為則是減分項目,若沒有做好就直接扣分。
動物收容及管制業務評鑑則分為4大項:「動物收容行政資源、收容所管理、動物管制業務管理、業務創新項目」,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在收容所管理項目中,還會委外請專門機構進行「專案訪查」,也就是會不定期、不事前告知地突擊檢查,另外,只要有不當收容管理或不當捕犬案例,只要經查屬實都會直接扣15分,相當嚴格!
農委會的動保評鑑行之有年,各縣市地方主管機關對其的重視程度也可見一斑,事實上,這樣的評鑑結果大可以選擇向民眾公開,讓地方縣市的動保人員除了獲得內部肯定外,也能被民眾支持、認同。不過,民眾應該先學習改變自己的刻板印象、跳脫鍵盤參與,畢竟真正要為了動物好,官民間的正向合作是必要、且刻不容緩的。
|
動物保護業務績效評鑑 |
|
|
縣市 |
評鑑結果 |
|
臺北市 |
特優 |
|
特優 |
|
|
優等、絕育率提升最佳獎 |
|
|
新北市 |
優等 |
|
臺南市 |
甲等 |
|
桃園市 |
甲等、裁罰率提升最佳獎 |
|
金門縣 |
進步奬、 非六都縣市中表現優秀獎 |
|
臺東縣 |
非六都縣市中表現優秀獎 |
|
花蓮縣 |
非六都縣市中表現優秀獎 |
|
進步奬 |
|
|
動物收容及管制業務評鑑 |
|
|
縣市 |
評鑑結果 |
|
臺北市 |
特優 |
|
新北市 |
特優 |
|
臺南市 |
優等 |
|
優等 |
|
|
彰化縣 |
甲等 |
|
甲等 |
|
|
臺東縣 |
非六都縣市中表現優秀獎 |
|
花蓮縣 |
非六都縣市中表現優秀獎 |
|
宜蘭縣 |
非六都縣市中表現優秀獎 |
|
屏東縣 |
進步奬、認養率提升最佳獎 |
|
連江縣 |
進步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