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製品殺害海龜 國內外都見實例
志工記者 瑭芯/報導
破碎漁網和塑膠製品等人類垃圾遍布海洋,遭殃的豈止是鯨豚,近日台灣和哥斯大黎加都發現了因為吞食塑膠製品死亡或負傷的海龜。
高雄市農業局12/8日於高雄西子灣外海發現一隻已死亡的綠蠵龜漂浮在海面,由於死因不明,於9日送交中興大學,由獸醫系教授董光中與生科系副教授吳聲海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並解剖釐清死因。
解剖報告10日出爐,吳聲海表示,這隻綠蠵龜是尚無繁殖能力的雌性幼龜、背甲長44公分、體重11.5公斤。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肌肉和骨骼正常,但腸道有空隙及肺部呈塌陷狀態。解剖後發現大部分內臟器官正常,唯胃後方10餘公分的腸道有內出血,並於食道和腸道內發現好幾塊結團的魚網與塑膠碎片。
吳聲海說,「綠蠵龜食海草維生,推測幼龜可能吃到卡在海草上的漁網或塑膠碎片,而這些海洋垃圾通過腸道切傷腸道,造成出血致死。」綠蠵龜從卵孵化出生,要20至30年才有繁殖能力,但過程中危機四伏嚴重威脅生存,包括產卵地點減少、海洋污染、漁具誤殺、龜和龜卵被人食用等問題。
不同的海洋動物因食物不同,會吃到不同的海洋垃圾。如綠蠵龜吃海草,就會吃到卡在海草上的漁網或塑膠碎片;吳聲海回憶以前也在主食為水母的赤蠵龜體內發現巧拼和藍白托鞋等東西。也曾發現海龜卡在台灣沿海架設的大型流刺網上,窒息死亡。
過去台灣只要有海灘的地方,就會有綠蠵龜產卵。如今因都市發展,只要夜間有燈光,海龜就不上岸產卵,近幾年台灣本島幾無產卵紀錄,只有蘭嶼、小琉球、澎湖望安等地區還有產卵紀錄。
吳聲海呼籲,全世界的海洋生物都面臨生存威脅,四面環海的台灣更應致力海洋垃圾減量,努力回復海岸天然狀態、使用對海洋生物友善的漁具,對海龜及海洋生物保育盡一己心力。
無獨有偶,國外海龜保育團體「Leatherback Trust」的生物學者羅賓遜(Nathan Robinson)6在哥斯大黎加海岸發現一隻欖蠵龜(olive ridley sea turtle),鼻孔竟露出一截塑膠叉子。其實羅賓遜已多次從救援海龜鼻中取出吸管等異物,只是這次拔出的是一支長達13.5公分的塑膠叉子。羅賓遜推估,這支塑膠叉子可能被海龜吃下後,嘗試吐出時沒有直接從嘴巴出來,而跑進了鼻子。
「雖然能替這隻海龜移除鼻子裡的塑膠叉子,但海洋裡的塑膠垃圾仍威脅著海中生物。」羅賓遜並呼籲民眾減少一次性使用塑膠產品,減緩海洋中塑膠瓶或塑膠袋等製品的數量,以降低海洋動物死亡率。